第一卷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一位凭借风声就能断吉凶的相术奇才悄然崛起。从市井巷陌直入皇宫深院,袁天罡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秘密智囊,预言武则天称帝、推演大唐国运两千年,却最终连自己的命运也无法全然掌控……
---
第一章
风声鹤唳
隋大业七年春,洛阳城清化坊内人头攒动。
坊市西北角被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中心处,一位身着洗得发白青袍的年轻人闭目凝神。他约莫二十出头,面容清瘦,眉宇间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
忽然,他侧耳倾听,似在捕捉风中的讯息。
今日东南风急,带有鸣金之音,年轻人蓦然开口,声音清朗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主西北方向百二十里外有战事失利,血光冲煞。
围观人群中一阵骚动。一个商贾打扮的胖子嗤之以鼻:信口开河!你这穷酸相士,还能听风辨吉凶不成若是真的,我这些货物白送与你!
年轻人不恼不怒,只淡淡瞥了那人一眼:阁下眉间带赤,目下有阴,今日破财之兆已显,不必等我验证战事真假。
胖子正要发作,忽闻坊外马蹄声急如骤雨。一匹快马疾驰入坊,马上兵士衣衫染血,嘶声喊道:杨玄感叛军在渑池大败!朝廷援军折损三千!速闭坊门——
刹那间,满场寂然。所有目光聚焦在那青袍相士身上,先前质疑的胖子张口结舌,面色骇然。更奇的是,不过片刻,就有衙役来找胖子,说他货仓失火,货物尽毁。
这相士便是袁天罡。此时的他虽名声初显,却仍贫苦潦倒,仅以街头卖卦维生。
袁天罡收起摊布,对众人惊诧目光似若未见。他抬头望天,眉头微蹙,似是又从风声中听出了什么。
先生留步!一个衣着华贵的中年男子挤出人群,拦在袁天罡面前,在下杜淹,久闻先生‘风鉴’之术神奇,今日得见,果不虚传!恳请先生为在下与两位友人一看前程。
袁天罡驻足打量,见杜淹身后还跟着两位气质不凡的男子。一人面容清癯,文士打扮;另一人虎背熊腰,显然行伍出身。
三位皆非池中物,袁天罡目光如电,缓缓道,杜公将以文章显贵,名扬天下;王公——他转向左侧文士,不出十年,官至五品;韦公面相如虎,当出任武官。
三人闻言面露喜色,却听袁天罡又道:然三位为官后皆遭贬谴,晚年方得重用,彼时我们还会相见。
王珪挑眉:先生此言何意既得高位,何来贬谪
袁天罡轻轻摇头:天机不可尽泄。只劝三位,他日若逢玄武之变,当慎之再慎。
言毕,袁天罡袖袍一拂,飘然而去,留下三人面面相觑,半信半疑。
是夜,袁天罡回到城郊破旧居所。四壁萧然,唯桌上堆满《周易》、《龟经》、《五行相书》等典籍。他取出今日所得卦金,仅够换三五日口粮。
油灯噼啪作响,袁天罡思绪回到童年。他生于隋文帝仁寿年间,蜀地成都人氏,自幼父母双亡。八岁时,一场大病几乎夺去他性命,昏迷七日后醒来,竟能辨风声而知吉凶。乡人视其为妖异,唯一位游方老道收他为徒,授以相术玄机。
相面之术,观形更要观神;算命之道,察字更需察心。老道临终前告诫,他日你必名动天下,然须知天命难违,勿逆天而行…
窗外风声渐厉,带着金铁交鸣之音。袁天罡走到窗前,面色凝重:乱世将至啊。
---
第二章
初露锋芒
大业九年,隋炀帝二征高句丽失败,天下动荡加剧。袁天罡离洛阳游历四方,相术日益精进。
这日行至河东地界,忽见一队人马迎面而来。为首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眉宇间英气逼人,身旁跟着个年纪相仿的少女,明艳照人。
袁天罡避让道旁,目光扫过少年面容时却骤然一凝。
少年觉察,勒马问道:先生为何盯着我看
袁天罡拱手:在下袁天罡,略通相术。见公子龙姿凤睛,非常人也。敢问公子尊姓大名
少年笑道:在下李世民,家父乃太原留守李渊。这位是舍妹平阳。
袁天罡细观李世民面相,忽然下拜:公子他日必为太平天子,创不朽盛世。
李世民大惊,左右环视后低声道:先生慎言!此乃诛心之论!
袁天罡起身坦然道:天命已定,非人力可阻。然公子二十岁前当有一大劫,关乎性命,须慎之又慎。
一旁李平阳好奇:先生可能为我一看
袁天罡端详片刻,神色渐凝:小姐将巾帛不让须眉,统领千军万马,名扬四海。然...红颜薄命,寿数不永。
平阳怔住,李世民则不悦:休要胡言!掷下一串铜钱,策马而去。
袁天罡拾起铜钱,轻叹一声:真龙已现,乱世将启。
次年,李渊太原起兵,一路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改元武德。李世民受封秦王,平阳公主果然组建娘子军,助父取长安,成为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
袁天罡的预言开始悄然在权贵间流传。
---
第三章
蜀中重逢
武德七年,长安政局动荡。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矛盾激化,杨文干事件爆发,东宫属官多受牵连。
杜淹因是秦王麾下,也被卷入这场政治风暴,与太子中允王珪、太子左卫率韦挺一同被流放隽州。
三人行至蜀中,恰逢雨季,道路泥泞难行。这日天色将晚,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焦急时,忽见前方山道上一人青袍飘飘,立于亭中,仿佛已等候多时。
一别数年,三位别来无恙袁天罡微微揖礼。
杜淹惊愕万分:袁先生!怎会在此
昔日曾言,三位遭贬时我们会重逢。袁天罡目光扫过三人面容,今日再见,当告之:公等终且贵,皆官至三品。
韦挺苦笑:我等皆为流人,何谈富贵
袁天罡遥指长安方向:玄武之门将开,新主当立,三位前程不远矣。
王珪好奇:先生怎知我们今日途经此地
袁天罡微笑:我闻风声中有故人气味,特来相候。说着取出酒食,山野陋食,聊以充饥。
四人席地而坐。酒过三巡,杜淹问:先生真能听风辨吉凶
袁天罡颔首:风乃天地之气,携八方信息。急风主变,柔风主安;东风主生,西风主杀;风中带金铁声主兵戈,带悲鸣主丧乱...此乃风鉴之术。
韦挺忽道:那先生可能为我等细说前程
袁天罡观三人面相,缓缓道:杜公文章显世,却因才招妒,晚年方得重用;王公忠直敢谏,当为宰相,然性格刚直,易得罪人;韦公将兵有权,然须知进退,否则恐有杀身之祸。
言毕又补充:三年内,必有转机。
果然,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继位为唐太宗。杜淹、王珪、韦挺三人很快被召回长安,各自授予要职,后来皆官至三品,完全应验了袁天罡的预言。
---
第四章
深宫帝师
袁天罡的名声终于传入深宫。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召他入宫。
皇宫殿堂宏伟,年轻的太宗皇帝目光如炬:卿能预知未来,可能为大唐国运一卜
袁天罡躬身应答:陛下,国运在天更在人。陛下励精图治,任贤用能,天下归心,大唐必享国长久。
太宗微笑:朕闻卿相术如神,曾准确预言杜淹等人命运。可能为朕一看
袁天罡抬头细观太宗面容,忽而神色微变,随即恢复如常:陛下乃真龙天子,天命所归,臣不敢妄言。
太宗觉察异样:卿但说无妨,朕赦你无罪。
袁天罡沉吟片刻:臣观陛下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乃盛世明君之相。然...山根处微有隐纹,主中年有一劫数,关乎性命。若得度过,则寿数可延。
太宗悚然动容:何种劫数
天机朦胧,难以尽窥。只知关乎‘武’字,应在西北方向。袁天罡道,陛下日后若逢名带‘武’字之人或地,当格外谨慎。
太宗默然良久,终道:朕欲留卿在身边,担任太史令,掌天文历法,占卜吉凶,卿意下如何
袁天罡拜谢:臣遵旨。
自此,袁天罡成为朝廷官员,进入太史局工作。他精研天文历法,与李淳风等才俊共事。
某日,太宗召袁天罡入宫:闻卿善相面,今日有几位大臣家眷入宫,卿可暗中一观。
data-fanqie-type=pay_tag>
袁天罡应命。期间,一位妇人怀抱幼童经过,那孩子穿着男童服饰,粉雕玉琢,双目炯炯有神。
袁天罡一见,面色陡变,竟失声惊呼:龙睛凤颈,极贵之相!若为女子,当为天下主!
妇人愕然:此正是小女武则天,因喜爱男装,故做此打扮。
袁天罡喃喃自语:竟有此事...女子为帝,亘古未见...
此言一出,左右皆惊。太宗忙问何事,左右如实禀报。太宗笑曰:女子为帝,岂有可能想是袁爱卿看错了。
袁天罡却神色凝重:陛下,天命有时匪夷所思。此女...
太宗摆手打断:罢了,童稚之言,不必当真。
事后,袁天罡长叹一声:天机已泄,祸福难料啊。
---
第五章
推背图预
袁天罡与李淳风的相识,颇具传奇色彩。
李淳风年少成名,精通天文历算,年仅十七便加入秦王府,为李世民效力。太宗即位后,他进入太史局,成为袁天罡同僚。
初时,李淳风对袁天罡的相术不以为然:相面卜卦,终是虚妄,不及天文历算实在。
袁天罡也不争辩,只笑曰:数术同源,皆究天人之际,何必分高下。
一日,二人同登长安城楼观星。李淳风指北斗七星:据天象推演,三百年后,中国当有女主兴起。
袁天罡颔首:不必三百年。我已见其人。
李淳风愕然:先生此言当真
日前入宫,见一幼女,龙睛凤颈,极贵之相。若为女子,当为天下主。袁天罡遥望宫城,然此天命攸关,不可尽泄。
李淳风初时不信,后私自查阅宗室名录,推演命理,竟得出相同结论,方知袁天罡之能非凡人可及。自此虚心求教,二人渐成莫逆。
贞观六年,太宗召二人入宫:朕夜梦不祥,见一猪首龙身怪物闯入宫中,吞噬宫人,此梦何解
李淳风推演半晌,面色凝重:此梦主大唐国运,然臣不敢妄言。
太宗转问袁天罡:卿可直说。
袁天罡奏对:猪者,‘朱’也;龙身,帝王之象。此梦主朱姓之人将乱李唐江山。然天道循环,有兴必有衰,此乃定数。
太宗急问:可否避免
天命已定,难以逆转。然陛下宽仁,德被四海,纵有劫数,亦在百年之后,陛下不必过忧。
太宗仍不放心:卿等可推演大唐国运,作一预言之书,以警后世
袁李二人领命,闭关推演。一连数日,二人观天象,推易数,不觉沉醉其中,竟推算到唐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命运。
袁天罡忽感不安,推李淳风之背:天机不可再泄!你我当适可而止。
李淳风恍然惊醒:多谢先生提醒!否则必遭天谴。
于是二人将推算结果整理成书,图文并茂,命名《推背图》,以谶语和图象暗示未来变迁。书成六十象,至第六十象,李淳风画一人推另一人背,喻示止步于此。
太宗阅后,叹为观止,将《推背图》藏于深宫,秘不示人。
---
第六章
暗流涌动
袁天罡身居宫廷日久,渐觉暗流涌动。
太子承乾与魏王李泰争位日烈,各方势力明争暗斗。袁天罡虽不参与党争,却因深知天机,常陷两难。
一日,魏王李泰密访袁天罡:闻先生知未来事,可能为我一卜前程
袁天观婉拒:天命无常,非臣所能窥测。
李泰不悦:先生乃聪明人,当知识时务者为俊杰。言毕拂袖而去。
几日后,太宗问袁天罡:朕诸子中,谁可继大统
袁天罡沉吟良久:陛下,帝王之位,有德者居之。观诸皇子,晋王仁孝,可承大业。
太宗讶异:朕以为卿会推荐魏王。
魏王虽有才,然非天命所归。袁天罡从容应答。
太宗默然,后道:卿曾言朕中年有一劫,应在‘武’字,可曾推演出具体
袁天罡面露难色:臣近日观天象,见太白经天,主女主昌。又察西北有王气升腾,与宫中相应。陛下之劫,恐与武姓相关。陛下当留意身边武姓之人。
太宗沉吟:武姓之人...朝中武姓官员不多,唯有应国公武士彟一家。然武士彟已故,其子皆庸碌,岂能成事
袁天罡欲言又止,终未提及当年所见那个有着龙睛凤颈的小女孩——武则天已渐渐长大,即将入宫。
袁天罡退出宫殿,仰观天象,只见紫微星晦暗,太白星耀目,不禁长叹:女主升腾之象已显,天意难违啊。
此后不久,袁天罡渐感不安。他预见到继续留在皇帝身边,将有大祸临头。
一日,他奏请太宗:臣年老体衰,乞骸骨归乡。
太宗不舍:朕倚卿如臂膀,卿何忍离去
袁天罡恳切道:臣蒙陛下知遇之恩,虽肝脑涂地无以为报。然臣近期夜观天象,自知寿数将尽,愿得返故乡,落叶归根。
太宗见其意已决,只好准奏,厚赐金帛,遣使护送袁天罡返乡。
---
第七章
归隐之谜
袁天罡返回蜀中,隐居于阆中古城。他拒绝了所有达官贵人的拜访,只偶尔为平民百姓看看相,换些米粮度日。
乡人不知这位青袍老者曾是名动天下的帝师,只知他相术神奇,常能断人祸福。
有少年不服,故意问道:老先生既知天命,可知自己寿数几何
袁天罡微笑:老夫今年四月当逝。
少年愕然:如今已是三月,先生身体康健,何出此言
天命已定,非人力可改。袁天罡淡然应答。
贞观十年四月,袁天罡沐浴更衣,召集身边人道:我今日当去,尔等不必悲伤。我死之后,可葬于阆中天宫院,墓址我已选好。
众人皆悲戚不已。
袁天罡又道:我一生窥测天机,本应绝后。然我多年积善,上天垂怜,当有一脉相传。我弟袁守诚可继我术数之学。
言毕,端坐榻上,安然闭目而逝,一如所言。
袁天罡死后,葬于阆中天宫院。奇怪的是,他的墓地位置特殊,数百年来未被盗扰。传说李淳风死后葬在袁天罡墓几百米之外,两位风水大师的墓地遥相呼应,成为当地奇观。
然而民间另有传言,说袁天罡之死只是障眼法,他实际隐居于蜀中深山,继续研习相术,著书立说,直至百余岁才真正仙逝。故其卒年不详,成为千古之谜。
数十载后,武则天果然称帝,改唐为周,应验了袁天罡当年的预言。她曾派人寻访袁天罡后人,欲加封赏,却杳无音信。
袁天罡的相术秘籍与《推背图》流传后世,成为相术风水界的经典。他所创的风鉴之术和五形相法影响深远,被后世相士奉为圭臬。
---
第八章
千古传承
暮色苍茫,阆中天宫院外,一位老者指着袁天罡墓,对身旁少年讲述着往事。
袁公一生,窥尽天机,却未能算尽自身命运。他曾言:看的是面相,算的是八字,捕捉的是问卦人脸上不断闪烁的欲望——贪婪、虚荣、妒忌、恐惧、傲慢。人的命运,确实写在脸上,更写在心上。
少年好奇:那袁公自己的命运呢
老者微笑:袁公晚年曾言,他一生几乎从未失手,唯一没有算到的,却是他自己的命运;面对凄凉晚景,他认为是自己泄露了太多天机…
师父,袁公的风鉴之术真的能听风断吉凶吗
老者颔首,闭目倾听片刻:譬如现在,东风急而带焦味,主东南方向三里外有火患。
少年遥望东南,果见浓烟升起。不禁骇然:这...这太神奇了!
此乃小术耳。老者淡然道,袁公最高深的相术,是能见人心。他能从人眉宇间的气息,看透其内心欲望与命运轨迹。
少年若有所思:所以命运是天定还是人为
老者捋须而笑:袁公曾说:天命三分,人为七分。相术所能窥见的,只是那三分定数。余者,皆在人心选择。
远处风吹松柏,声如波涛,仿佛那位千古相师仍在倾听风中之秘,窥探着无尽天机。
少年忽然问:师父,袁公可曾留下什么关于未来的预言
老者神色凝重:《推背图》最后一象有云: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
这是何意
意思是:天命茫茫,世道兴衰自有定数。与其追求预知未来,不如顺其自然。老者遥望袁天罡墓碑,这也是袁公晚年大彻大悟之言。
夕阳西下,一老一少的身影渐行渐远,唯留袁天罡墓静静地立于天地之间,见证着千年沧桑。
第二卷
算命祖师爷袁天罡(续)
第一章
蜀中岁月
袁天罡归隐蜀中后,居于阆中城外一处清幽院落。此处背靠盘龙山,面朝嘉陵江,正是风水绝佳之地。
每日清晨,袁天罡必登高观云,听风辨气。当地乡民初时不知这青袍老者的来历,只觉他言谈举止非同一般。有患病者求医无门,偶然得袁天罡指点,往东南方寻某草药,果然药到病除。有失物者得他告知方位,果真寻回失物。渐渐地,袁家小院门前不时有人前来问卦求卜。
这日,一农妇急匆匆跑来,面色惶恐:袁老先生,我家小儿昨日忽然高烧不退,胡言乱语,郎中看了都摇头。求您指点!
袁天罡闭目片刻,道:可是三日前,你家小儿曾在西山古墓旁嬉戏
农妇大惊:正是!您怎知晓
西山古墓阴气重,小儿阳气弱,冲撞了阴煞。袁天罡取出一张黄纸,挥笔画符,将此符化入水中喂服,今夜子时在院中东南角焚香三柱,呼儿名七声,自可痊愈。
农妇依言而行,次日果然携子来谢,小儿已活蹦如常。
此事传开,袁天罡声名更盛。但他立下规矩:一日只卜三卦,贫者分文不取,富者随缘布施。
---
第二章
秘传弟子
贞观十二年春,一位少年慕名而来,跪在袁天罡院门前三日不起,求拜为师。
袁天罡闭门不见。第三日傍晚,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那少年仍跪在雨中,浑身湿透,却纹丝不动。
袁天罡推门而出,凝视少年面容:你为何要学相术
少年叩首:弟子李虚中,自幼父母双亡,尝尽人间冷暖。愿学相术,一为谋生,二为解惑,三为助人。
袁天罡细观其面相,见其额阔顶平,目秀神清,乃是学相术的好材料,但眉间隐有执念。
相术之道,可窥天机,却也会招致天谴。你当真不惧
李虚中坚定道:但求明理,无惧祸福。
袁天罡长叹一声:罢,你我有缘,便收你为徒。但需立誓:不以术数害人,不借机敛财,不妄改天命。
李虚中郑重立誓。自此,袁天罡有了传人。
袁天罡授徒极严,先教《周易》基础,再传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最后才教风鉴之术。
观相非只看面,袁天罡教导,需观其行,听其言,察其色,闻其气。面相七分,气色三分。气色又分青、黄、赤、白、黑五色,各主吉凶...
李虚中天资聪颖,进步神速。不过半年,已能凭风声略断阴晴。
一日,师徒二人登高观天。李虚中问:师父,相传您与李淳风大人合著《推背图》,预言后世千年之事,可是真的
袁天罡默然片刻:天机不可轻泄。你只需记住:未来多变,预言不过是诸多可能中的一种。人心向背,方能决定最终走向。
---
第三章
长安来信
贞观十三年秋,一队官兵突然来到阆中,直奔袁天罡住处。
为首将领恭敬递上一封信:袁先生,陛下有密信给您。
袁天罡拆信观看,面色渐凝。原来太宗自去岁起病痛缠身,想起袁天罡当年所言中年有一劫,特来请教化解之法。
李虚中在旁担忧道:师父,您已归隐,还要再卷入朝堂之事吗
袁天罡长叹:君臣一场,岂能坐视不管。
他闭门三日,推演星象,最后修书一封交予来使,又特地嘱咐:务必亲手交予陛下,不可经他人之手。
来使离去后,袁天罡对李虚中道:收拾行装,我们暂离此地。
李虚中不解:为何要走
今夜子时,必有贵客来访,此时不宜相见。
果然,当夜子时,又有一队人马秘密前来,称是魏王李泰派来请教立储之事。见袁天罡不在,只得悻悻而归。
李虚中这才明白师父的深意:魏王怎知陛下送信之事
袁天罡冷笑:宫中眼线众多,陛下身边亦非铁板一块。我等远离朝堂,反而看得更清。
一个月后,长安传来消息:太宗病情好转,特赐袁天罡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袁天罡将赏赐尽数分给贫苦百姓,自己分文不留。
---
第四章
风鉴秘术
袁天罡开始传授李虚中风鉴之术的精髓。
风者,天地之气,四季各有其性:春风温煦主生发,夏风炎热主成长,秋风肃杀主收获,冬风凛冽主收藏。袁天罡立于山巅,衣袂飘飘,但特殊风声,又各有预兆。
他闭目倾听片刻,忽然道:今日寅时,是否有老妇人来问卜其子远行三年未归。
李虚中惊讶:正是!师父如何得知
风中带有悲鸣之音,主远人思归;又夹金属撞击声,说明其子与兵戈有关。袁天罡睁开眼,若我猜得不错,其子应从军在外,不久将有音讯。
三日后,那老妇人欣喜若狂地跑来报信:儿子托人捎来家书,已在军中升任校尉,不日将返乡探亲。
李虚中佩服不已,请教其中奥妙。
袁天罡谆谆教导:风声之妙,在乎一心。需心静如止水,方能映照天地万象。风声中有万千信息:远方的战事、近处的情感、即将到来的灾祸或喜事...皆在其中。
他又授五音辨吉凶之法:宫音主和平,商音主争讼,角音主疾病,徵音主喜事,羽音主丧葬。风声中的音调变化,可预测不同事件。
李虚中日夜苦练,渐渐能从风声中听出些门道。
---
第五章
命理探秘
除风鉴外,袁天罡更将毕生相术心得传授给李虚中。
相面之术,首重观察。袁天罡画出人脸图,细细讲解,额为主禄,眉为保寿,眼为监察,鼻为财帛,口为出纳,耳为采听。各部位形状、气色,皆与命运相关。
他特别强调:但切记:相不独论。需综合观之,更要察其神气。有形无神,终是虚花;有神无形,也可发达。
李虚中问:师父,命运天定,相术又能改变什么
袁天罡颔首:问得好。相术如医术,诊病而不造病。知命而后立命,方是正道。譬如一人面相显露出暴戾之气,若能劝其修心养性,自可化解灾厄。
他举例说明:昔日我见一人面带死气,断其三日内必亡。那人痛哭求教化解之法。我观其虽有大厄,但眉间尚有一线生机,便告诉他:即刻回家,将全部家产散给贫苦,或可免死。那人依言而行,果然渡过死劫。后来才知,那日原本有仇家买凶杀他,见他散尽家财,以为他已落魄,便放过了他。
李虚中恍然大悟:所以相术不仅能预知命运,还能帮助改变命运
正是。袁天罡微笑,这才是相术最高境界:知天命而尽人事。
---
第六章
晚年著述
贞观十五年冬,袁天罡开始着手整理毕生所学,欲写成相术典籍传世。
每日清晨,他口述要义,李虚中记录整理。从相面、相骨、相手,到风鉴、占梦、测字,无所不包。
其中最为精妙的是五形相法——将人相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形:
金形人方面白色,义气刚强;木形人长面青色,仁慈善思;水形人圆面黑色,智慧多变;火形人尖面赤色,礼数急燥;土形人厚面黄色,信实迟缓。
又论气色吉凶:青主忧惊,黄主喜庆,赤主口舌,白主丧服,黑主病灾。但气色需与部位结合而断,额见黄气主升迁,鼻见黄气主得财,若黑气入命门,则主大凶...
袁天罡特别注重相术伦理,在书中专列戒规一章:
相士之责,非为炫技,非为敛财,乃为指点迷津,化解灾厄。遇迷茫者当指引,遇困厄者当扶助,遇骄横者当警示。切记:不可妄断生死,不可轻拆姻缘,不可助纣为虐。
李虚中间道:师父,这些秘术若被心术不正之人学去,岂不危害世间
袁天罡叹道:故我迟迟不愿著述。但转念一想,正法不传,邪说必兴。不如将正道传世,使后人有所依循。
经年累月,终于撰成《袁天罡相书》十六卷,秘藏于石室之中,待有缘人得之。
---
第七章
最后预言
贞观十八年春,袁天罡渐觉体力不支。他知道大限将至,将李虚中叫到榻前。
徒儿,我时日无多,尚有数言交代。
李虚中跪在榻前,泪流满面:师父何出此言您不过是小恙...
袁天罡摆手打断:自家知自家事。我一生窥测天机,折损寿数,能活至今已属侥幸。我去之后,你可将我所传发扬光大,但切记立身以正,勿负我所托。
他喘息片刻,又道:我有一最后预言,你需谨记:唐室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此事不可避免,但杀戮过甚,终非社稷之福。你若有机会,当劝之以仁。
李虚中震惊:女子当真能为帝
天命如此。袁天罡闭目道,此人现已入宫,他日必掀波澜。但盛极必衰,周室不过数十年气运,终将归唐。此乃后话,不必多言。
四月清明,袁天罡沐浴更衣,召集乡邻与弟子。
我今日当去,尔等不必悲伤。我死之后,可葬于天宫院旁小山之上,墓朝东南,不可立碑。七年后的今日,当有一女子前来祭拜,尔等不可阻拦。
言毕,端坐榻上,安然闭目而逝,享年七十二岁。众人依嘱安葬,一切从简。
七年后的同一天,果然有一蒙面女子前来祭拜,在墓前停留良久,留下一束牡丹而去。后来才知,那正是已入宫为才人的武则天。
---
第八章
薪火相传
袁天罡死后,李虚中守墓三年,潜心研习师父所传相术。三年后,他开始游历四方,以相术济世,名声渐起。
他谨遵师训,立下三不看规矩:心不诚者不看,命将尽者不看,孕妇婴儿不看。又立三不收:贫苦者不收,善人者不收,解惑者不收。
一日,李虚中行至洛阳,恰逢科举放榜。一群士子围拢过来,请他看相。
李虚中观一人面相,道:君额阔鼻直,本应高中,但眉间黑气缠绕,恐有变故。
那士子不屑:我乃今科状元,皇榜已张,岂有变故
不料次日传来消息,因有人举报考试舞弊,今科成绩作废,三月后重考。重考后,那士子果然落榜。
众人皆服李虚中相术如神。他却叹道:此非我之能,乃先师袁公所传也。
李虚中晚年回到阆中,在天宫院旁建一草堂,收徒授艺,将袁天罡的相术发扬光大。他特别强调相德并重,常说:无德之相,如无根之木;有德之相,虽凶亦吉。
袁天罡的相术由此代代相传,影响深远。后世相士多奉袁天罡为祖师,尊称袁天师。
而那部藏在石室中的《袁天罡相书》,直到唐末才被人发现,成为相术经典,流传至今。
暮色苍茫,天宫院外松涛阵阵,仿佛仍在传颂着那位千古相师的传奇。而袁天罡留下的预言与智慧,依旧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