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陈锋就以“查阅借鉴早年技术方案,完善当前调试记录”为由,来到了天津城机务段资料室。
管理资料的是个戴眼镜的老管理员,听说陈锋是京城来的专家,又是为了解决棘手难题而来,态度很是配合。
“老师傅,麻烦您,我想看看五几年到六零年左右的技术革新汇编,还有相关的表彰记录,学习一下前辈们的经验。”陈锋语气诚恳。
老管理员不疑有他,絮叨着“现在年轻人像你这么好学的可不多了”,便引着他来到一排落满灰尘的铁柜前,指着最下面几层:“喏,差不多那几年的都在这里了,自己翻吧,有些潮,小心点。”
陈锋道了谢,等老管理员离开后,立刻蹲下身,迫不及待地抽出那本昨天瞥见的《天津城铁路工人技术革新成果汇编(1955-1957)》。
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带着一股浓郁的霉味。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目录,快速浏览着项目和人名。大多是些小改小革,名字也普通。
陈锋一页页仔细翻看,不放过任何角落。终于,在1956年度的表彰名单里,一个项目吸引了他的注意:
“高效废旧金属回收筛选技术”
主要完成人:赵金宝
奖励等级:二等奖
赵金宝!
姓赵!而且名字里带个“宝”字!会和“德宝”有关吗?会是同一个人吗?还是巧合?
陈锋的心跳微微加速。他仔细阅读项目简介,内容是关于利用废旧磁场和简易分拣装置,提高从废旧机件中回收铜、铝等有价值金属的效率。
思路巧妙,符合当时“勤俭建国”的号召。
陈锋继续往下翻,在后续几年的记录里,这个赵金宝的名字又出现了一次,是参与了一个大型设备的维修攻关,但不再是主要完成人。再往后,就彻底消失了。
陈锋合上汇编,沉思起来。
赵金宝,维修车间,擅长废旧金属回收这些特征,与后来在京城出现的“德宝”及其涉及的勾当,在技术领域和物资类型上存在某种关联。
时间上也吻合——五六年受表彰,六零年左右消失,和刘思远“离职”时间也接近。
这是一个重大线索!
陈锋强压下激动,将汇编放回原处,又随意翻看了其他几本资料,以免引人怀疑。然后向老管理员道谢离开。
回到临时办公室,陈锋立刻将“赵金宝”这个名字和相关信息写在一张纸条上,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了暗中保护他的便衣同志,请他们即刻转发给京城的孙振山,请求重点核查此人背景和下落。
做完这一切,他才长长舒了口气,天津城之行,果然来对了!
接下来的两天,陈锋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捣固车的后续调试和操作人员培训中。
他专业、耐心、毫不藏私的态度,彻底折服了天津城机务段的干部职工。王副段长更是把他奉若上宾,言听计从。
技术支援任务圆满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天。
天津城局方面再三挽留,想让他多指导几天,都被陈锋以京城还有重要工作为由婉拒了。
临行前,王副段长紧紧握着陈锋的手:“陈工,这次真是太感谢了!以后但凡来天津,务必找我!咱们这就算是朋友了!”
陈锋笑着应下,登上了返回京城的列车。
两名便衣同志依旧暗中随行,一路无话。
当陈锋风尘仆仆地回到四九城,先回机务段向孙振山汇报了技术支援的情况,孙振山对此非常满意,连声称赞。
然后,孙振山关上门,脸色转为凝重,低声道:“你传回来的名字,‘赵金宝’,查到了。确有此人,五几年在天津城机务段确实是个技术能手,搞废旧回收很有一套。但六零年初就突然离职了,档案记录很模糊,说是‘回乡’。但我们的人侧面了解,他老家那边根本没这人回去。这个人,就像刘思远一样,消失了。”
消失了!又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