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家里的儿女逐渐长大成人,日子过得辛苦,想让我跟耆户长谈一谈。”
“结果我还没找耆户长,他却先来找我了。”
“他愿意解决你们遇到的困境,那就是从明日开始,咱们村成立农学堂。”
“农学堂是什么?”
乡亲们好奇不已,他们只知道宋文启愿意教大家伙种地的本事,却不知道农学堂为何物。
“弄学堂就是教大家如何种地,让大家在看天吃饭之外,尽可能地增加人力对产量的影响。不过本事不能白学,肯定是有束脩的。”
“我没钱教束脩咋办?”有乡亲问道。
提到给束脩,不少人心里就开始打鼓。
不少人觉得,种地这东西自己本身就会,宋文启不该收钱。
还有些人觉得,自己可以偷学,没有必要浪费钱。
“昨天我跟文启聊了,束脩可以先欠着,但是等到庄稼产了粮食之后,如果增产了三成以上,上学堂的人家,必须拿出一部分钱米来,充当束脩。”
“这样也好。”
听到收束脩也是有条件的,不是只要去了就收,在场不少人表现出了意动之色。
他们觉得宋文启不是无的放矢的人,既然他说可以增产,大概率就是真的。
宋文启在村里,说起种地,没有人不佩服。
而且,他们也是真心实意想要增加自己庄稼的产量。
毕竟在村里,不是所有人都跟姚大猛和宋文强他们一样,愿意跟宋文启东奔西跑,甚至于动不动就掏出武器打仗。
绝大多数人,更渴望安安稳稳地活着,有口吃,儿女能成家就不错了。
三老太爷继续道,“让文启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农学堂的事情。”
“相信大家都是种地的老手,也知道,这种地不容易,动不动辛苦了一年,结果却收成惨淡,甚至不够交佃租和朝廷的粮税。”
“咱们这个农学堂成立的目的,就是改变这种情况。”
“不过我把丑话说在前面,如果担心来农学堂学习,耽误你时间,亦或是害怕劳作,不敢在地头出汗的,就不要报名了。”
“毕竟咱们这农学堂,第一耽误时间,第二就是要辛苦。”
宋文启这话说完,乡亲们又露出了犹豫之色。
这年头,大家似乎时间都不够用,只要天亮了就去自己地里忙活,等日落下山,也不肯回家。
辛苦倒是不怕,可大家怕耽误时间。
一时间,乡亲们在宋文启结束之后,忍不住议论起来。
而且议论声越来越大,期间宋文启听得清楚,大多数担心时间白白浪费,结果学不到什么东西。
更有些人,担心自己成了给宋文启打白工的。
毕竟这年头,为官之人,变着法地欺负老百姓的不在少数。
最终还是有人站出来质疑。
宋文启看了一眼,是村西头老陈家的长房叫陈窑,为人好沾小便宜,属于买一斤米,还得让人家送他二两米糠的主。
“耆户长,您现在都大富大贵了,既然要行善举,何不大方一些,把束脩免了?”
宋文启白了对方一眼,还没开口,三老太爷先急了,“混账东西,想学本事,还一毛不拔,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爱学学,不学滚蛋!”
陈窑身边儿站了不少人,都是家里村西头靠着水源近一些的,平日里收成也好,觉得跟宋文启学意义不大,也不愿意花束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