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公主御临 > 第一章

公主御临:青砂镇风起
云曜王朝宫变后的第三个深秋,朔风卷着沙砾,把青砂镇的天空刮得一片灰蒙。镇东头的回春堂药铺里,赵灵曦正低着头,将晒干的柴胡切成均匀的薄片。她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襦裙,长发用素色布巾束在脑后,脸上还刻意抹了层浅褐色的药膏,遮住了原本清丽的眉眼——这是她在边境蛰伏三年的模样,不再是云曜王朝金尊玉贵的长公主,只是药铺里一个沉默寡言的学徒阿曦。
药铺门板被风撞得吱呀作响,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士兵粗鲁的呵斥。赵灵曦握着药刀的手顿了顿,眼角的余光瞥见几个穿着地方守军服饰的人,正押着两个脚夫模样的人往镇西的粮仓走。脚夫的麻袋破了个口,漏出的不是寻常的粮食,而是掺着草屑的麸皮——青砂镇是边境重镇,守军粮草向来由朝廷直接调拨,这般劣质的麸皮,绝不可能是士兵的口粮。
她不动声色地放下药刀,借口去后院晾晒药材,绕到粮仓后侧的矮墙下。墙内传来压低的交谈声,其中一个尖细的嗓音,正是青砂镇的同知王怀安:这批粮必须今晚运走,北朔的人在十里坡等着,出了岔子,咱们谁都活不了!另一个粗哑的声音接话:大人放心,守军那边都打点好了,没人会查……
北朔部落四个字像针一样刺进赵灵曦的心里。三年前宫变,北朔趁王朝内乱蠢蠢欲动,如今地方官竟敢勾结外敌倒卖军粮,无疑是在断云曜的边防根基。她正想再听细节,墙内忽然传来咚的一声闷响,似乎有人发现了墙外的动静。
两个手持钢刀的卫兵猛地翻墙而出,刀刃直逼赵灵曦的咽喉。她瞳孔微缩,身体下意识地往后一仰,同时脚尖勾住墙根的石块,狠狠踢向卫兵的膝盖。卫兵吃痛跪倒,她趁机夺过其中一人的刀,刀背重重敲在两人的后颈,动作快得几乎不留痕迹——这是当年暗卫教她的防身术,三年来她从未敢忘,却也从未想过会在此时用上。
刚处理完卫兵,身后忽然传来一道低沉的声音:公主的身手,倒是没生疏。
赵灵曦浑身一僵,缓缓转过身。只见一个穿着玄色劲装的男子站在不远处,腰间佩着一把熟悉的墨玉剑,剑穗上的银铃,正是当年她亲手系在暗卫统领萧彻腰间的。萧彻的脸上添了一道浅疤,从眉骨延伸到下颌,却更显锐利,他看着赵灵曦,眼中没有惊讶,只有压抑的激动与沉痛。
萧彻……赵灵曦的声音有些发颤,三年来的伪装,在旧部面前险些崩塌。
萧彻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声音哽咽:属下萧彻,参见长公主。三年来,属下一直在找您。他抬起头,从怀中取出一块残破的龙纹玉佩,这是先帝驾崩前,让属下藏起来的信物。当年宫变,并非意外,是皇叔赵王赵承业早有预谋——他买通了禁军统领,深夜闯入皇宫,先帝与太子殿下……都没能躲过。
没能躲过五个字,像重锤砸在赵灵曦的心上。她一直不敢相信父兄已死的传闻,如今从萧彻口中得到确认,眼前瞬间模糊。她扶住矮墙,才勉强站稳,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太后呢我母后她……
太后被赵承业软禁在深宫的『静思苑』,对外宣称太后染病,不许任何人探视。萧彻语气沉重,赵承业登基后,废除了先帝的新政,纵容贪官污吏,如今边境守军粮草短缺,地方官勾结北朔,都是他昏庸统治的结果。百姓怨声载道,旧部们都在等一个机会,等公主您回去,重振云曜。
风卷起地上的砂砾,打在两人的脸上。赵灵曦抹掉眼角的泪水,原本黯淡的眼眸里,渐渐燃起了火焰。她低头看着自己满是药屑的双手,又望向青砂镇外连绵的群山——那里曾是她随父兄狩猎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北朔部落觊觎的疆土。
萧彻,她深吸一口气,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把你知道的所有事,都告诉朕……不,都告诉本宫。她挺直脊背,粗布襦裙下的身躯,渐渐显露出公主的威仪,赵承业欠云曜的,欠父兄的,欠天下百姓的,本宫会一点一点,全部讨回来。
萧彻抬头,看着眼前这个褪去伪装、重新展露锋芒的长公主,眼中燃起希望的光芒。他知道,青砂镇的这场偶遇,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云曜王朝的长公主,终于要从绝境中崛起,御临天下,拨乱反正。
公主御临:盟楚定乱
离开青砂镇后,赵灵曦褪去粗布襦裙,换上一身银纹墨色劲装,腰间悬着先帝赐下的昭雪剑——这是她第一次以长公主的身份,公开出现在众人面前。随行的除了暗卫统领萧彻,还有她在药铺结识的挚友苏绾。苏绾出身水利世家,对江河治理颇有研究,正是赵灵曦此行出使南楚的关键。
南楚都城郢城此时正被旱灾笼罩,护城河水位骤降,城郊农田干裂,百姓提着瓦罐在水井边排起长队,连皇宫内的绿植都蔫了大半。南楚君主熊渠坐在大殿上,眉头紧锁,面对赵灵曦的结盟请求,语气带着几分犹豫:云曜内乱未平,又有北朔袭扰,公主此时求盟,怕是给南楚添麻烦。若云曜愿以长公主和亲,朕倒可考虑出兵。
陛下可知,南楚的旱灾,根源不在天,而在水。赵灵曦没有接和亲的话茬,反而转向殿外干裂的土地,云曜先帝曾命人治理过淮河支流,创下『分渠导水』之法,可将汛期洪水引入旱区蓄水。苏绾姑娘手中,便有此法的详细图谱,若南楚愿与云曜结盟,此法双手奉上,不仅能解今日旱灾,更能保南楚百年水患无忧。
苏绾随即上前,展开一卷羊皮地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水利沟渠的走向,细致到每一段渠堤的高度、宽度。熊渠凑近细看,眼中渐渐露出惊色——图谱中的设计,恰好能解决南楚河道淤塞、水源难引的难题。若此法真能奏效……他话未说完,殿外忽然传来急报,北朔骑兵已越过云曜边境,劫掠了南楚边境的三个村落。
陛下看到了,赵灵曦站起身,手按剑柄,北朔狼子野心,今日能扰云曜,明日便能犯南楚。若云曜与南楚结盟,互为犄角,既能平定云曜内乱,又能共御北朔,此乃双赢之策。若陛下仍执着于和亲,待北朔兵临郢城下,一张和亲的婚约,又能挡得住什么
熊渠沉默良久,终于拍案:长公主所言极是!朕答应结盟,南楚愿出三万精兵,助云曜平定内乱,条件便是这『分渠导水』之法,以及内乱平定后,云曜与南楚永结友好,互不侵犯。
结盟之事既定,赵灵曦不敢耽搁——此时皇城外围,七王赵承允与将军林靖正带着旧部,与赵王赵承业的五万私兵对峙。赵王手握禁军兵权,又招募了大批亡命之徒,七王的军队虽士气高昂,却因兵力不足,陷入胶着。
赵灵曦快马赶回时,正撞见赵王私兵猛攻七王的左翼营垒。她立刻让人竖起南楚援军的大旗,鲜红的楚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远远望去,仿佛有千军万马正在逼近。赵王的私兵本就多是强征来的百姓,听闻南楚援军已到,顿时人心惶惶。
黑云寨的弟兄们!赵灵曦勒马立于阵前,声音透过传令兵的号角传遍战场,你们本是青砂镇的农户,因赵王苛捐杂税,才被迫落草。如今赵王勾结北朔,倒卖军粮,连你们的家人都在受北朔骑兵的劫掠!若你们倒戈,本宫承诺,平定内乱后,免除青砂镇三年赋税,让你们回家与家人团聚;若你们仍助纣为虐,待南楚援军赶到,便是你们的死期!
data-fanqie-type=pay_tag>
阵中黑云寨的士兵们面面相觑,他们大多是被逼无奈才投靠赵王,如今听闻家人安危,又有免赋归家的承诺,不少人放下了手中的兵器。黑云寨的头领本想喝止,却被身边的士兵反绑起来——原来萧彻早已暗中联络了黑云寨中不满赵王的小头领,只待赵灵曦一声令下。
反了!反了!越来越多的私兵倒戈,赵王的阵脚瞬间大乱。七王与林靖抓住时机,率军从两侧夹击,南楚援军的先锋也适时赶到,三面合围之下,赵王的私兵很快溃不成军。
赵灵曦手持昭雪剑,径直冲向赵王的战车。赵承业看着眼前威风凛凛的侄女,脸色惨白,挥剑便砍:你个逆贼!朕乃云曜天子,你敢弑君!
你弑兄杀侄,软禁太后,勾结外敌,早已不配称君!赵灵曦剑锋一挑,挑飞赵王的佩剑,随即一脚将他踹下车,萧彻上前,迅速用铁链锁住赵王的双手。
拿下赵王!随着赵灵曦的一声令下,战场上传来震天的欢呼。夕阳下,昭雪剑的剑光映着她的脸庞,曾经蛰伏的公主,如今终于在乱局中站稳脚跟,朝着重振云曜的目标,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公主御临:新朝立规
赵王赵承业伏诛的消息传回皇城时,百姓自发涌上街头,提着灯笼欢呼,连皇城根下的老槐树都被挂上了红绸。朝堂之上,众臣更是联名上书,捧着早已备好的玉玺与龙袍,恳请赵灵曦登基——这是云曜王朝上下的共识,唯有这位从绝境中崛起的长公主,能收拾内乱后的残局,给天下一个安稳。
然而,当内侍官高唱请长公主登基时,赵灵曦却缓步走到殿中,抬手压下了众人的呼声。她身着银白朝服,腰间的昭雪剑尚未归鞘,剑身上似乎还凝着未干的血痕,目光扫过阶下的文武百官,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赵王伏诛,乃天意民心,非本宫一人之功。但登基之前,本宫有一事要与诸位议——先修订《云曜律》。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户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道:公主,登基乃国之大事,修订律法可待新朝安定后再议,恐迟则生变啊!不少老臣纷纷附和,眼中满是担忧——历来君主登基都是先定名分,哪有先改律法的道理
诸位以为,何为『变』赵灵曦拿起案上的《云曜律》,指尖点在公主不得干政的条款上,当年本宫蛰伏边境,见女子或因旧律不得识字,或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更有军中女医,随士兵出生入死,却因『女子不得领兵』的规矩,连个正式的军职都没有。赵王之乱,源于权贵漠视律法、欺压百姓,而这些束缚女子的旧规,何尝不是在浪费天下的人才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站在殿侧的苏绾身上——苏绾因治水之策助云曜结盟南楚,却因女子身份,连入朝议事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站在殿外听候传唤。苏绾姑娘凭水利之才解南楚旱灾,救云曜于危难,若按旧律,她连踏入这大殿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律法,如何能让天下人心服如何能让云曜强盛!
殿内的议论声渐渐小了,不少官员低头沉思——赵灵曦说的是实情,这些年因旧律错失的人才,何止苏绾一人七王赵承允率先躬身:公主所言极是!旧律束缚太多,若能修订,让有才者不论男女皆能为国效力,实乃云曜之福!臣附议修订律法!
有了七王带头,将军林靖、暗卫统领萧彻纷纷响应,连之前反对的老臣也沉默着点了点头。赵灵曦见状,抬手将《云曜律》交给刑部尚书:传本宫旨意,即刻成立律法修订署,废除『公主不得干政』之条,新增『女子可入仕、可领兵』之规,凡有才华者,不论出身男女,皆可通过科举入仕,皆可凭军功获职。三日之内,须将修订草案呈于本宫!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应和,这一次,声音里满是信服。
三日后,《云曜律》修订草案通过,天下百姓听闻女子也能入仕领兵,无不欢欣鼓舞。而登基大典,也终于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
登基当日,皇城的朱雀大街被百姓挤得水泄不通,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红灯笼。赵灵曦身着明黄龙袍,头戴珠冠,从承天门缓步走向太和殿,身后跟着手持仪仗的禁军,两侧是跪拜的百官与百姓,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声音,几乎要掀翻皇城的屋顶。
更令人瞩目的是,殿外的广场上,南楚君主熊渠亲自派来的使者,正捧着国书躬身等候;北朔部落的使者也带着牛羊与珍宝前来,眼神中没了往日的傲慢,满是敬畏——他们早已听闻赵灵曦结盟南楚、生擒赵王的壮举,如今见云曜新君威仪赫赫,不敢再有半分轻视,只想借着朝贺的机会,与新朝修好。
当内侍官高声念出各国的朝贺文书,宣告云曜新君赵灵曦,承天命,顺民心,御临天下时,赵灵曦站在太和殿的龙椅前,目光望向殿外的万里晴空。她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她不仅要做云曜王朝第一位女帝,更要打破千百年来的偏见,让天下人知道,女子亦能撑起一片天,亦能让云曜王朝重现荣光。
昭雪剑在腰间轻轻颤动,仿佛在为这新的时代,奏响序曲。
公主御临:盛世纳贤
赵灵曦登基后的第三年,云曜王朝已从内乱的疮痍中彻底复苏。春耕时节,她亲自带着苏绾去城郊巡查农田,只见田埂上的水车转动不停,新插的秧苗绿油油铺展到天边,农户们牵着牛走过,远远看见明黄仪仗,便笑着跪地行礼,再无往日的拘谨——这是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带来的底气,也是百姓对这位女帝最质朴的认可。
回宫途中,赵灵曦掀开轿帘,望着街上车水马龙的景象,忽然想起三年前在青砂镇药铺的日子。那时她连安稳晒一剂药材都要提心吊胆,如今却能看着天下安定,心中满是踏实。正出神时,轿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一身青衫的沈砚之勒住马,手中提着一个食盒,笑着上前:陛下巡查辛苦,臣炖了您当年在江南喜欢的莲子羹,刚从御膳房送来。
沈砚之是她的竹马,两人自幼一同在御书房读书,他曾是先帝最看重的文渊阁学士之子,当年宫变时,为护她逃离皇城,故意引开追兵,此后便以沈先生的身份,在民间暗中为她收集情报、联络旧部。赵灵曦登基后,想封他为丞相,他却婉拒了,只愿以翰林院编修的闲职留在京中,说只想做陛下身边能说上几句话的人。
轿内,赵灵曦舀起一勺莲子羹,清甜的滋味漫过舌尖,和记忆里江南的味道分毫不差。你倒是还记得,她抬眼看向沈砚之,眼底藏着旁人难见的柔和,当年在御花园,你为了帮我摘池子里的莲蓬,差点掉进水里。
沈砚之闻言轻笑,指尖轻轻拂过袖上的莲纹——那是他特意让绣娘绣的,藏着两人年少时的念想。臣哪敢忘,他声音放轻,陛下当年还说,若将来有机会,要一起再去江南看荷花呢。
这样的温情,在朝堂之上从不会有。赵灵曦身为女帝,每日要面对百官的奏请、边境的战报,唯有在沈砚之面前,才能卸下满身威仪,做回那个会为一朵荷花心动的少女。她知道,这三年来,沈砚之看似清闲,却默默帮她梳理了无数朝堂隐患:他整理的《吏治整改策》,让贪官污吏无所遁形;他提出的《流民安置法》,让边境流民尽数归乡;就连苏绾主持的水利工程,遇到粮草调度难题,也是他暗中协调解决。
这日朝会,户部尚书上奏,说天下赋税已恢复到宫变前的两倍,边境再无北朔袭扰,连南楚都派使者来求购水利图谱。众臣纷纷称颂陛下英明,七王赵承允却忽然出列,躬身道:陛下登基三年,励精图治,天下安定,然后宫虚位,朝野皆有担忧。臣以为,当择贤德之人入后宫,既解朝野之忧,也能为陛下分劳。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百官都知道,女帝身边最亲近的便是沈砚之,只是没人敢先开口。赵灵曦看向站在翰林院官员队列中的沈砚之,见他垂着眼,耳尖却悄悄泛红,心中忽然有了主意。
诸位所言极是,她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沈砚之身上,朕心中已有人选。沈砚之自宫变以来,助朕收集情报、安定民生,其心赤诚,其德贤良,更与朕自幼相识,心意相通。朕欲立沈砚之为皇夫,掌后宫事宜,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沈砚之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喜与不敢置信。百官先是一愣,随即纷纷躬身附和:陛下圣明!沈大人贤德,实乃皇夫不二人选!他们早就看出两人情谊,如今女帝主动提出,正合心意。
立皇夫的旨意颁布当日,皇城再次沸腾。百姓们涌上街头,看着沈砚之穿着绣着青云纹的礼服,从翰林院走向皇宫,沿途撒满了花瓣。入宫时,沈砚之在宫门前停下,等赵灵曦亲自出来迎接——她没有穿龙袍,只着一身淡粉宫装,像当年在御花园时一样,笑着向他伸出手:沈先生,这下可以陪朕去江南看荷花了。
此后,云曜王朝的朝堂上,仍能看到女帝勤政的身影:林靖在边境传来捷报,萧彻的情报网护得天下安宁,苏绾的民生政策让粮仓满溢,七王辅佐朝堂有条不紊;而后宫中,常有宫人看见,女帝处理完奏折后,会和皇夫一起在御花园散步,有时是讨论诗文,有时是规划来年的水利工程,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成了皇宫里最温暖的风景。
数年后,云曜王朝的繁荣远超先帝时期,各国使者来朝时,不仅会称赞女帝的英明,更会提及那位温文尔雅、能为女帝分忧的皇夫。而赵灵曦站在太和殿上,看着下方臣服的列国使者,心中清楚,她不仅打破了女子不得干政的旧规,更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女子不仅能治国,更能拥有一份势均力敌、相守一生的情意——这便是她为云曜开创的,独一无二的盛世。
公主御临:万邦来朝
结局:新生之治
云曜王朝景和七年的上元节,皇城的朱雀大街从暮色四合时便亮了起来。家家户户门前挂着走马灯,灯影里映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字样,孩童提着纸鸢在街头奔跑,手里的糖葫芦糖霜沾了衣角也不在意。沿街的酒肆茶坊里,说书先生正拍着醒木,讲着女帝赵灵曦三年前亲赴北朔边境,凭一纸盟约劝退十万骑兵的故事,台下听众听得入迷,时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
皇宫的观景台上,赵灵曦正凭栏远眺。她今日未穿龙袍,只着一身月白绣金纹的常服,长发松松挽着,发间仅簪了一支白玉簪——那是皇夫沈砚之亲手为她挑选的,说陛下穿素色,比明黄更显清雅。晚风拂过衣袖,带着街头传来的元宵甜香,她侧耳听着远处的欢笑声,嘴角不自觉地弯起。
在看什么沈砚之端着一碗温热的元宵走过来,瓷碗上还冒着淡淡的热气。他将碗递到赵灵曦手中,指尖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背,方才内侍来说,苏绾大人在城外的水车营还没回来,怕是要误了今晚的灯宴。
赵灵曦接过元宵,用小勺舀起一个,咬开薄软的外皮,黑芝麻馅的香甜瞬间在口中散开。苏绾那性子,定是要看着最后一架水车调试完才肯放心。她笑着摇头,眼中满是了然,当年她为了赶修南楚的灌溉渠,在工地住了三个月,连除夕都是啃着干粮过的。如今让她主持民生,倒是把天下的百姓都当成了自家亲人。
正说着,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苏绾骑着一匹枣红马疾驰而来,身上还沾着些许泥点,显然是刚从工地赶回来。她翻身下马,快步走上观景台,脸上带着兴奋的笑意:陛下!皇夫!城外的十二架水车都调试好了,明年春耕时,能多灌溉三千亩良田!说着,她从怀中掏出一张图纸,上面密密麻麻画着水车的改进方案,臣还想着,明年把这水车改成脚踏式的,让农户们用着更省力。
赵灵曦接过图纸,仔细看着上面的批注,点头道:想法极好,所需的木料和工匠,你直接跟工部提,朕准了。她放下图纸,拉着苏绾的手走到桌边,一路辛苦,快吃碗元宵暖暖身子,今晚的灯宴,可不能少了你这个大功臣。
苏绾也不客气,拿起碗便吃了起来,边吃边说:臣刚才在城外,见百姓们都在说,今年的元宵比往年甜,还说要多谢陛下的轻徭薄赋,让大家能安心过日子。她咽下口中的元宵,眼神明亮,臣还记得当年在青砂镇,咱们连一顿安稳饭都吃不上,如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就算再累也值了。
赵灵曦闻言,心中泛起一阵暖意。她想起登基之初,朝堂上还有老臣质疑女子治国,民间也有百姓担心女帝镇不住天下。可这七年里,她派林靖镇守边境,北朔部落再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主动送来质子求和;让萧彻掌管情报,贪官污吏无所遁形,吏治清明远超先帝时期;苏绾主持民生,兴修水利、推广新粮种,天下粮仓充盈,百姓再无饥馑之苦;七王赵承允辅佐朝堂,调和文武百官,让朝政运转得井井有条。而沈砚之,虽身居后宫,却总能在她犹豫时给出最中肯的建议,在她疲惫时递上一杯热茶,成了她最坚实的依靠。
陛下,七王殿下和各国使者已在大殿等候,灯宴该开始了。内侍官轻声提醒。
赵灵曦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袖,与沈砚之并肩走向大殿。殿内早已张灯结彩,七王赵承允身着亲王礼服,正与南楚、北朔、西域等国的使者交谈。见赵灵曦进来,众人纷纷起身行礼,齐声道: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免礼。赵灵曦走到主位坐下,沈砚之则坐在她身侧的皇夫位上。她看向殿中的使者,目光温和却带着帝王的威仪:今日是云曜的上元佳节,能与各国使者共赏灯宴,朕甚为欢喜。这些年,云曜与各国互通有无,南楚的丝绸、北朔的良马、西域的香料,都成了两国百姓的好物,这便是『万邦和睦』的好处。
南楚使者率先起身,捧着国书躬身道:陛下英明!自与云曜结盟以来,南楚再无旱灾之苦,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陛下的功劳。我南楚愿永远与云曜交好,世代为盟!
北朔使者也连忙起身,语气恭敬:从前北朔与云曜多有摩擦,是陛下宽宏大量,不仅允我部落通商,还派农技官教我族百姓耕种。如今北朔百姓也能吃上自己种的粮食,再不用靠劫掠为生。我北朔愿奉云曜为尊,年年朝贡,永不叛离!
西域使者更是捧着一颗硕大的夜明珠上前:西域各国听闻陛下是难得的明君,都愿与云曜通商。这颗夜明珠,是西域各国的心意,愿陛下与云曜王朝,如这明珠般永世光明!
殿内掌声雷动,七王赵承允站起身,朗声道:陛下登基七年,励精图治,让云曜重现盛世,更让各国信服,实乃我云曜之幸!臣提议,今日灯宴之后,昭告天下,尊陛下为『圣明昭武女帝』,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陛下的功绩!
臣等附议!百官齐声响应,声音震得殿顶的灯笼微微晃动。
赵灵曦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百感交集。她想起三年前在青砂镇的矮墙下,萧彻告诉她宫变真相时的绝望;想起出使南楚时,面对熊渠的犹豫,她力排众议提出水利之策的坚定;想起平定赵王之乱时,她手持昭雪剑,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决绝;更想起这些年,沈砚之始终陪在她身边,无论她是蛰伏的公主,还是执掌天下的女帝,他都从未离开。
她站起身,目光扫过殿内的每一个人,声音清晰而坚定:朕能有今日,并非朕一人之功,而是诸位臣工的辅佐,是天下百姓的信任,更是各国友邦的支持。朕不在乎后世如何称呼朕,只愿百年之后,百姓提起云曜的景和年间,能说一句『那是个好日子』,便足够了。
说完,她端起酒杯,对着众人笑道:今日元宵佳节,不谈朝政,只论风月。诸位,干杯!
干杯!众人举杯响应,殿内的欢声笑语与宫外的烟花声交织在一起。沈砚之悄悄握住赵灵曦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赵灵曦侧头看他,见他眼中满是温柔,便也轻轻回握——她知道,这盛世,不仅有万邦来朝的荣光,更有身边人的陪伴,这才是她心中最圆满的新生之治。
窗外,烟花在夜空绽放,映得整个皇城一片璀璨。远处的街头,说书先生还在讲着女帝的故事,孩童们围着灯笼唱着童谣,歌声里满是对好日子的期盼。而太和殿内,烛火摇曳,酒香四溢,这位从公主之身走上御座的女帝,正与她的臣子、她的爱人,一同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繁荣,也为云曜王朝,书写着一段独一无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