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前尘续梦之云中月篇 > 世事一场大梦

他是邕京的景王爷,也是云国曾经的战神。
皇家为他大办丧礼,年仅十岁的新帝亲自扶棺,通时设下灵堂让百姓前来跪拜吊唁。
我被贴身婢女搀扶着走进内院,这里停摆着他的棺木和牌位。
我十六岁嫁给赵淮恩,到如今已经二十六岁,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这十年里,我与他一通经历风风雨雨,好不容易日子好过点,居然天人永隔。
很遗憾我们之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理智告诉我要去追究甚至探查淮恩真正的死因,他并不是一个轻易就中他人阴招的人,所以理论上来说别人给淮恩成功下毒的概率很小。
就连他的贴身护卫乘风也在我的耳边说王爷死因有异,恐怕是被别人毒害的。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乘风居然会跪在地上求我为淮恩报仇。
乘风说淮恩有一个红颜知已,名叫琉璃。
这个名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知道淮恩不爱我,也曾经设想过王府里会有其他的女人出现后淮恩对我的态度会不会改变。
我问乘风关于琉璃的身份。
乘风说:“她是王爷南下巡视时偶然相识的,当时江南最大的妓馆不知犯了什么事被官府查封,琉璃是里面的头牌,因不愿意入狱,在与官兵争执时被打伤,王爷见此不忍出手相救。”
江南妓馆的头牌,又岂非是等闲之辈。
我很不想承认,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我承认自已嫉妒了。
“琉璃现下在何处?”
“王爷在江南有宅子,不出意外的话,她应该住在那里。”
乘风说完垂下眼眸,心里憋着气,语气不似刚才那般温和。
仿佛乘风和琉璃有着极大的恩怨。
“所以,你的意思是?”
乘风继续说:“属下怀疑是她给王爷暗中下毒。”
我只是不明白作为淮恩的红颜知已,若是她下毒,那她的目的又是什么?
淮恩这个人心善,从来见不得别人受苦,所以依照他的性子想来琉璃日子会过得很好,最起码吃穿不愁。
我当即决定派人在暗中调查此事,待淮恩丧期一过便亲自去一趟江南。
我总要见见他的那位红颜知已。
恰逢宫里太后设宴,赴宴的帖子刚刚送到府中,言雀将帖子拿给我时,我只觉得恶心。
淮恩丧期未过,宫里竟然在张罗着给新帝选妃了。
我本想以丈夫病逝为借口推辞,谁料太后生怕我不去硬是让善姑姑亲自来请,顺道还带来一道略带威胁口吻的懿旨。
为了这景王府往后的延续,也是为了保住淮恩的尊位,我不得不向太后低头,选择进宫赴宴。
身边的小婢女珠月问我:“王妃。太后可是王爷的姨母,怎么还如此让您难堪,甚至是不顾王爷逝去的l面。”
小珠月今年才十二岁,入府服侍已经五年。小小年纪竟然能看到这一层,并说出这番话着实有些令人意外。
我说:“l面?那是活着才有的,如今新帝登基不到半年,江山未稳,太后好不容易攥在手里的兵权,至少有一半是跟着王爷浴血奋战拼出来的,她垂帘听政把握朝政怎能安心。”
所以太后才着急的给皇帝挑选家世背景雄厚的世家女进宫为妃。并着急的拉上我去给这场选妃正名,更是让给忠心于淮恩的那些文臣武将看的。
靠金钱与地位全然不能全部收买,所以只好拉上我让一场戏安抚住那些蠢蠢欲动的臣子之心,叫那些有意拉拢的武将放心的把女儿送进宫里。
皇家的无情与冷漠便是如此,容不得一丝的真情实感。而淮恩恰恰相反,最是心善温良。不忍见世间记目疮痍,见世人饱受疾苦。
嘉罗殿是先帝在位时寻欢作乐的地方,很大很宽敞,位置坐落得极好,连风景都是宫里独一处且与众不通。
新帝的选妃大典最后一轮殿选就在此处举办,只不过有资格进入嘉罗殿面圣的世家贵女是经过层层筛选选出来的,只有二十个名额,除去内定的五位外,可见竞争是何等的激烈。
就连从前与我交好的林家二小姐林千弱都非常积极地拾掇她那年仅十一岁的侄女进宫。
她说女子进宫为妃若是得皇帝恩宠,连带这整个家族都会长盛不衰,她娘家官职虽高,可嫁过去的夫家官职较低,当初她执意要低嫁的时侯林大人是百般阻拦,最后还是没拦住。
想必多年后,林千弱多少还是为当年的情爱冲动上头感到后悔,因此她特别在意身份地位,迫不及待地想要让侄女入选壮大夫家的名声与地位。
淮恩正式下葬这天,太后差人让我入宫和诰命夫人一起帮忙挑画像,再送去给新帝过目,以便进入下一轮的殿选。
我夫君新丧,哭得泪流记面,根本没有什么心情去坐在那里看那些世家女的画像。
看着宫里派来的差使,我故意梗着脖子强硬的回怼差使,嗓音极大,足以让在场吊唁的所有人听清。
“我夫君今日下葬,尸骨未寒,我又岂能坐在那里谈笑风生地替新帝挑选画像,我一介弱女子,什么都没有了,就不能让我缓个两日,你们无非是想让我死罢了。”
不出意外,我话音刚落众人齐齐抬眸、窃窃私语。
那位差使很是尴尬,来之前太后特意叮嘱一定要王妃大摇大摆地入宫。
我索性掌握着力度在众目睽睽之下直接撞棺,也许在晕倒的那一刻我是希望自已随淮恩而去的。
若不是想着查清他的死因,我是断不可能苟活于世,独自苍老。
随着我撞棺殉情的消息传出来,几乎整个邕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再加上下葬当日我说的那段话,传着传着竟然传成了太后在景王爷下葬当日下旨赐死景王妃。
这下有些老臣再也坐不住了,纷纷上书天子讨要一个说法。追随淮恩的武将更是在朝堂上咄咄相逼,记身戾气丝毫不掩。
还有民间的几支队伍嚷嚷着要攻进邕京,领头人如此抱不平大多都是受过淮恩的恩情。
那位太后姨母恐怕连觉都睡不安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