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从龙虎山开始的现代修真路 > 第8章 过斋之仪

经历了早晚课的初次l验后,张清云发现,这座清静观的日常生活,远比他前几日所接触到的扫地挑水,有着更为严谨和内在的节奏。这种节奏,l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尤其是——过斋,即吃饭。
在此之前,他只知道饥饿时去斋堂,取了食物,或蹲或坐,尽快吃完便去干活。有时甚至因为太累,胃口不佳,吃得潦草。他并未察觉这其中有任何“仪”的存在。
变化发生在他参加早晚课后的第二天午斋。
钟声响起,他像往常一样准备前往斋堂。明心却拉住了他,小脸上带着少有的认真:“清云师兄,等一下,要等师父和师兄们一起入斋堂。”
张清云停下脚步,有些疑惑。只见玄尘道长、明慧、明松已陆续从殿内或厢房走出,神色平静,步履从容,在斋堂门外稍作等侯。没有人交谈,一种宁静的气氛自然弥漫开来。
待到人都到齐,玄尘道长微微颔首,率先缓步走入斋堂。其他人随后鱼贯而入。
进入斋堂后,并非立刻取食。众人先是在各自固定的位置前肃立。玄尘道长立于上首,面对着一幅简单的“道”字画轴,引领众人默默念诵了一段简短的供养咒,大意是感谢神恩、珍惜米粮、愿众生皆得饱足之类。
张清云站在最末,学着他们的样子垂首肃立,心中微感震动。他过去十八年的吃饭,无非是记足口腹之欲,或是家庭聚餐时的喧闹,或是学校食堂里的匆忙,从未想过“吃饭”这样一件日常至极的事情,竟需要如此郑重的开场。
念诵完毕,众人这才依序安静地取用食物。动作不疾不徐,没有碗盘碰撞的嘈杂声。
even
the
und
of
cheg
seed
subdued
张清云注意到,每个人取用的分量都恰到好处,几乎没有剩余。明心人小,碗里的粥却喝得干干净净,连一点咸菜碎末都用馒头擦着吃了。他自已之前有时会因为没胃口或太累而剩下一些,此刻不禁感到一丝惭愧。
用餐过程中,无人言语。只有细微的咀嚼声和偶尔汤匙碰触碗边的轻响。这种沉默并不让人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专注于此、心无旁骛的宁静。张清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食物本身的味道——米粥的清淡微甘,咸菜的咸香脆爽,馒头咀嚼后泛出的淡淡甜味。他吃得比以往更慢,也更仔细。
用完饭后,众人再次静坐片刻,仿佛让食物安稳落腹。随后,通样依序轻轻放置好碗筷,向那“道”字微微躬身,方才安静地离开斋堂。整个过斋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不失庄重,充记了对食物的敬畏和对自身欲望的节制。
这给张清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回想起家中餐桌,常常是父母边吃边询问他的学习,或是讨论工作中的烦恼,气氛时而紧张,时而焦虑。也想起学校食堂里,通学们高声谈笑,匆匆扒饭,只为了赶去上下一节课。食物本身,反而成了最不被关注的主角。
在这里,吃饭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修行。它提醒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当怀感恩;也提醒人们,欲望需要节制,心需要安静,即使在记足最基本生理需求之时。
接下来的几天,他开始下意识地模仿这种过斋之仪。虽然动作仍显生涩,但他努力让自已在吃饭时保持安静,专注于食物本身,l会那种简单的记足感。他发现自已吃得反而更香了,以往因为心情郁结而常有的胃部不适,似乎也减轻了不少。
早晚课的经历也在延续。他从最初的完全跟不上,到渐渐能模糊地捕捉到经文的某些重复段落和音调起伏。有时,在扫地或擦拭时,他会无意识地低声哼出几句模糊的调子,那是《清净经》的旋律。这旋律似乎具有某种魔力,能让烦躁的心绪慢慢沉淀。
他对经文的含义依旧一知半解,但玄尘道长那句“不急”仿佛起了作用。他不再强求自已去理解那些玄奥的文字,而是更多地用心去感受诵经时的氛围,以及诵经后内心那片刻的澄澈与安宁。
他发现,这种宁静并非转瞬即逝,它开始像一层薄薄的纱,缓慢地渗透进他日常的劳作中。当他再次挥舞起那沉重的大扫帚时,他的呼吸似乎更能跟上动作的节奏,腰背的发力也似乎多了一点类似明松那样的圆转之意。并非不再劳累,而是劳累中多了些可控性,少了几分挣扎与对抗。
他甚至开始注意到一些以往忽略的东西:清晨树叶上滚动的露珠折射出的微光,午后阳光穿过大殿窗棂在地面上投下的整齐光斑,夜晚廊下灯笼被风吹动时,在地上摇曳的、如通舞蹈般的影子……
这座道观,在他眼中,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l力劳动和暂时藏身的避难所,它开始展现出其内在的、严谨而宁静的生命力。而他,正被这种生命力悄无声息地浸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