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锦走进计委大楼,立刻有工作人员上前迎接。
“是总参翻译部的宋秋锦同志吗?”工作人员客气地询问着,眼神中带着几分恭敬。
“我是。”宋秋锦点头应答,声音平静而有力。
“好的,王主任和周副主任他们已经在会议室了,我带您过去。”工作人员做了个请的手势。
走在安静而庄重的走廊里,宋秋锦的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她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但步伐依然稳健。
她深深吸了口气,挺直了肩膀,在心里默念着:冷静,自信。
会议室的门被工作人员推开,里面的景象让她心头猛然紧绷。
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了十几个人。
大部分都是她不认识的面孔,但从他们沉稳的气度和桌前整齐摆放的名牌来看,无一不是经济领域或相关部委的领导和专家。
王主任坐在靠门的位置,看到她进来,立刻转过身来,眼神中满含鼓励,还朝她轻轻点了点头。
主位上,坐着一位头发微白,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学者。
他应该就是计委的周副主任了。
周副主任看到她,放下手中的茶杯,温和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
但宋秋锦敏锐地感觉到,除了这两道善意的目光,会议室里还有好几双眼睛正在审视着她。
有的充满探究,有的带着质疑,甚至还有几道目光中明显透着不信任。
她知道,这些人里,一定有人听说了关于她的流言蜚语。
“小宋来了,快坐。”王主任站起身来,伸手指了指他身边空着的位置。
那是一个旁听席,位置稍微靠后,与主会议桌有一点距离。
宋秋锦微微颔首致意,安静地走过去坐下,将带来的公文包放在脚边,然后将资料整齐地摆放在面前。
她没有抬头去迎接那些打量她的目光,只是挺直了脊梁,双手交叠放在桌上,静静地等待会议开始。
很快,会议开始了。
周副主任清了清嗓子,环视了一圈会议室,然后开口说道:“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研讨会,主要是针对宋秋锦同志翻译的那份关于海外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的报告,进行深入探讨,为国内即将推行的特区政策提供参考。”
“这份报告,由我们总参翻译部的宋秋锦同志翻译完成。报告内容详实,观点新颖,非常有价值。”
周副主任转头看了一眼宋秋锦,目光中带着认可,“今天,我们也特意请小宋同志列席会议。”
“如果在讨论中遇到涉及翻译细节和专业术语的问题,可以由她来进行解释。”
他的介绍,客观而公正,完全是就事论事。
但宋秋锦听懂了,周副主任这是在给她搭台。
一开始,讨论的氛围很平稳。
专家们围绕着报告里提到的几个核心概念,比如“税收优惠”“土地批租”、“外汇管理”等,展开了讨论。
宋秋锦就那么静静地听着,保持着端正的坐姿,一言不发。
她就像一个真正的旁听生,手里的笔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笔尖在纸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她很有耐心。
她知道,自己的机会,不在于抢着发言,而在于,在最关键的时候,说出最关键的话。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一个问题出现了。
一位来自财政部的专家,推了推眼镜,皱着眉头对报告中提到的“不同产业梯度下的税收减免周期”这个概念,提出了疑问。
“报告里说,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建议给予长达十年的免税期,而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免税期则建议不超过三年。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依据是什么?”
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质疑,“我觉得十年太长了,这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立刻引起了其他几位专家的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