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林晚定了定神,“二十块。”
姑娘爽快地买了,两人又点了两杯珍珠奶茶,边喝边对着那些铜制小物件拍照,嘴里念叨着“太有复古那味儿了”。
临走时还加了林晚的微信,说以后有新东西记得发朋友圈。
林晚看着她们的背影,半天没回过神。
李承明推了推眼镜,笑着说:“我说吧,肯定有人喜欢。”
“这也太意外了。”林晚把那七十块钱塞进抽屉,心里有点激动,“比卖一天奶茶还多。”
傍晚张琪来的时候,林晚正和李承明把剩下的杂物一一贴上标签,吧台上摆得满满当当,还真有点“复古手作展”的意思。
“哟,林老板这是转行搞文物倒卖了?”张琪打趣道,拿起一个铜制发簪头看了看,“这破铜烂铁也有人要?”
“还真有人要。”林晚把下午的事说了说,“两个穿汉服的姑娘买了麻布和瓷碗,说要做手工。”
“可以啊。”张琪眼睛亮了,“这叫‘古今结合’?前面卖现代奶茶,后面搞古代手作展销,你这店说不准可以往网红打卡那方面发展。”
“别瞎说。”林晚笑着拍了她一下,“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哪能天天有人买。”
话虽这么说,她还是找了个小本子,把卖出去的东西和收入记下来。
一笔一划写着“安唐粗麻,50元”“老瓷碗,20元”,看着那串数字,心里竟有点雀跃。
接下来的几天,还真陆续有人来问那些“复古手作”。
一个喜欢做旧物改造的小伙子买走了那两个铜制发簪头,给了三十块。
一个开民宿的老板一口气买了三块不同的布料,说要挂在房间当装饰,花了一百五十块。
林晚的微信好友也渐渐多了起来,大多是喜欢古风的年轻人。
每次她发新物件的照片,总会有人问价,偶尔还能接到“定制”。
比如有人想要古代的陶碗,林晚就让王大柱下次来的时候带点,换了几罐水,转手卖了一百块。
“你这副业比主业还火。”
张琪坐在吧台前,看着林晚给一块新收的麦秸编筐子贴标签。
“再这么下去,你这奶茶店得改名叫‘林氏复古手作店’。”
“别取笑我了。”
林晚把标签贴好,上面写着“安唐复古麦秸筐,80元”。
“也就赚点零花钱,主要还是靠晚上那边。”
“零花钱也是钱啊。”张琪拿起手机拍了张吧台的照片,“我帮你发个朋友圈,让我那些朋友也来瞧瞧。”
林晚没拦着,心里琢磨着,这些钱虽然不多,但积少成多,能多买几箱矿泉水,多进点红糖,晚上带到古代去,总能帮上那些村民。
她抬头看了看吧台上的“复古手作”,又想起古代荒野里那些等着换水的身影,突然觉得这三十平米的小店,像个奇妙的中转站。
一边连着现代的咖啡香和手机支付,一边连着古代的风沙和铜钱交易。
而那些不起眼的粗麻、瓷碗,就像一条条细细的线,把两个时空轻轻连在了一起。
傍晚七点半,窗外准时切换成荒野景象。
林晚拉开门,石头和柱子熟悉的喊声立刻传了进来。
“林晚姐姐!今天有新的甜饼吗?”
“有,刚做的芝麻酥香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