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电视机坏了
1990年初夏的一个午后,万花盛开,柳树飘扬。一道声音出现在了李卫国的耳中.
李师傅,李师傅,快来看看我家这电视机又雪花飘飘了。王婶的大嗓门穿过院墙,惊的李卫国手里的烙铁一抖,差点儿吓着正在旁边写作业的儿子李小军。
李卫国放下工具,抹了把额头的汗,叹了口气:这王婶家电视机又出毛病了。
王婶家电视平均每个月都要出次故障。这年头的人都讲究勤俭节约,缝缝补补又三年。
只要修一下能用,就不会买新的,更何况是电视机这种大件。
李卫国的妻子王秀兰从厨房探出头来,裙上沾着面粉说:别叹气了,快去看看吧,修好就回来,饭快好了。
李卫国嘿嘿一笑,拎起她那半旧不新的工具包,里面有烙铁,电容,电阻等修理电视的工具。
到了王婶儿家,果然那台电视机又在下雪,声音断断续续,图像模糊不清。
李师傅,你可得好好看看,今晚《渴望》大结局,我可等着看呢,王婶急得直抽抽。
李卫国不慌不忙拔掉电源,打开后盖,一股熟悉的电器味扑面而来,他眯着眼检查了一下,手中的万用表,这点点那量量。
高频头老毛病了,还有个电容鼓包了。陈卫国边说边从工具包里翻找替换零件。
这捣鼓一下,那捣鼓一下,不过十来分钟,电视机恢复正常。
王婶儿喜笑颜开,硬塞给李卫国两个西红柿:自家种的,好吃着呢!
这样的场景在1990年的机械厂家属院儿里再平常不过。李卫国是厂里有名的电器修理工,谁家电视机坏了,收音机不响了,甚至新买的洗衣机不转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李卫国之前是机械厂的维修工,手艺是祖传的,他的父亲老李头李建国是厂里的八级技工,从小带着他,耳濡目染之下,跟着老李头拆拆装装,什么半导体,收音机,机械手表,到了老李家父子手里,就没有修不好的。
但时代变了,机械厂效益下滑。李卫国的工资有时候都发不下来,一家老小的生活,再加上有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李卫国盘算着厂里那点死工资,实在撑不起这个家。
李卫国想起了儿子李小军之前说过的话。
爸,李强他爸辞了工作,在市场里摆摊修电器,听说一个月能挣300块呢。李小军伸出三根手指,眼睛亮晶晶的。
李小军的妹妹李小梅也说:李强的零食好多,玩具也好多,我们经常玩的那个篮球,就是李强他爸给他买的。
王秀兰听了这些话,虽然心疼闺女,但也瞪了儿子一眼:小孩子别瞎说,李师傅那是没正式工作的,你爸可是国企职工。
李卫国没说话,心里却活络起来。这几年,院里买电视机的人家越来越多,从黑白到彩色,从国产到进口,坏了找厂里维修科,常常要等十天半个月。不少邻居图方便,直接找他帮忙,事后总塞点东西表示感谢。
晚上等孩子们睡了,陈卫国和王秀兰两人在轻声低语。
秀兰,我想辞了工作,专门干维修,李卫国说道。
王秀兰猛地坐起身:你疯了,铁饭碗不要去干个体户,让人知道了,不说咱投机倒把。
现在政策放宽了,新闻里天天讲搞活经济,厂里现在半死不活,工资也发不利索,我算过了,修一台电视最少收5块钱,一天修两台就比厂里一天的工资还多,李卫国说道。
可…万一政策变了怎么办爸妈那关你怎么过
李卫国握住妻子的手:我先不辞职,先请假试一试。就在家属院门口摆个小摊,反正都是给邻居修,不算抛头露面,爸妈也容易接受一些。
秀兰沉默良久,终于叹了口气:随你吧,但别把厂里工作丢了。
第二章摆摊
第二天正好是周六,李卫国起了个大早,用木板和两个板凳在家属院门口支了个简易摊子,写上电器维修四个大字。
度过了一个清闲的上午,直到下午,隔壁院的张大爷抱着台收音机过来。
卫国啊,我这老家伙不吭声了,你给看看。
李卫国接过一看,是台老式的春雷牌收音机,手上开始拆后盖,检查后发现只是个简单的接触不良。李卫国焊了一下,收音机立刻传出了单田芳嘶哑的说书声。
张大爷喜得直拍大腿:神了,多少钱
邻里邻居的,您给个五毛钱就行
那大爷我就承你这个情,下次有人修电器,我给介绍到你这里来,张大爷说。
李卫国笑着道:那就多谢您老了。
开门红之后,陆续有人拿来电风扇,电熨斗之类的小电器,一天下来,李卫国竟然挣了8块6毛,相当于厂里好几天的工资。
晚上回家,李卫国把挣来的钱全部交给王秀兰,王秀兰数了数,惊讶的睁大眼睛:这么多。
儿子小军和女儿小梅围过来,好奇地摸着那些毛票。
爸,你真成老板啦小梅天真地问
李卫国笑着摸摸女儿的头,啥老板,就是给邻居们修修东西,以后这话千万别说,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小心总是无大错的。
我知道了,爸,李小梅道。
周一早上,李卫国照常去厂里上班,没想到一进车间,主任就黑着脸过来:李卫国听说你在外头搞副业
李卫国心里正想着怎么解释,主任却突然笑了:给我家电视修修怎么样,图像老是抖动,维修科都排到两周后了。
原来如此!李卫国松了口气,连忙答应下来。
渐渐地,厂里越来越多的同事找他修电器。李卫国热情欢迎,而且收费比外面维修店低一点儿,再加上他手艺好,名声渐渐传开。
一个月后,李卫国算了算账,这一个月在厂外维修赚的钱竟然比厂里的工资高了好三倍还多,他再次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第三章辞职
周日老李家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饭,老李头李建国和李母葛秀芳再加上一家四口。
李卫国刚提了个话题,老李头就摔了筷子:胡闹,国企工作是能随便辞的吗个体户是什么正经营生今天有饭吃,明天就饿肚子的。你想让全家跟着你喝西北风
李卫国的母亲葛秀芳也劝道:卫国,咱稳稳当当的多好,你看隔壁家小子摆摊卖衣服,听说前天被市场管理队追的满街跑。
王秀兰低头吃饭,不敢说话,小军和小梅看着爷爷发火,也吓得不敢出声。
李卫国没在争辩,但心里的主意却没变,晚上对着秀兰说:爸,那一辈人观念转不过来,可是秀兰,你看现在时代不同了,厂里机器有一半停着,工资发的一天比一天晚,修电器这活我能干,又能实实在在多挣点,孩子们也越来越大,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秀兰看着熟睡的儿子和女儿,终于点点头:你想干就干吧,我会把家里打理好的。
有了妻子的支持,李卫国第二天就递了辞职报告。厂里正愁着裁员,看李卫国递了辞职报告,就爽快的批准了。
听说李卫国辞了工作,老李头气的三天没理他,倒是岳父岳母开明些,岳父还把自己以前用的一套工具送了过来:好好干,手艺人到哪都饿不死。
李卫国在家属院门口租了个小储藏室,正式挂出卫国电器维修的牌子,开张第一天,老顾客们纷纷送来贺礼,王婶送来自家腌的咸菜,张大爷送来一副挂历,连产办主任都悄悄送了个小红包。
王秀兰用红纸写的价目表贴在墙上,检修费五毛,换零件另算,小军和小梅放学后也跑来帮忙。一个递工具,一个扫地,像模像样。
第四章学习
真正单干后,李卫国才体会到其中的不容易。
最先遇到的是技术难题。随着进口电器的增多,那些密密麻麻的电路板和看不懂的外文说明书让人头疼。一天,邻居买来台日本松下彩电,图像偏色严重。李卫国查了半天,也找不到原因,只好去请教厂里退休的刘工程师。
刘工推着老花镜看了半天,慢悠悠地说:卫国啊,这洋玩意儿和国产的不一样,得查专用电路图。说着他从床底下拖出个旧箱子,里面全是各种电气图纸。
李卫国看到这些惊呼:刘工,这些可都是宝贝呀!
拿去看吧,我这老眼昏花,也用不上了。刘工摆摆手,不过时代变了,光靠经验不够了,得不断学习啊。
刘工,谢谢您,我会努力的,李卫国道。
李卫国带着修好的电视机和电气图纸离开了。
随后他用第一个月赚的钱报名参加了电子技术培训班,还买了不少专业书籍,白天修理电器,晚上就着灯,刻苦钻研。秀兰常常半夜起来给他披衣服。
你这劲头,要是早年读书时用上,早成大学生了,秀兰既心疼又骄傲。
我多学点,咱也能多赚点,多赚点,咱家生活就能好一点,再辛苦都是值得的,李卫国头也不抬地回答。
生意刚有起色,竞争就来了,家属院对面开了家新时代电器维修店。店主是个年轻人,打出进口电器专修的招牌,还买了台示波器,摆在店里看起来很专业。
一些老主顾被吸引过去,李卫国的生意明显淡了些。
小军着急的报告,说:对面那家修彩电,只要三天,咱们要五天。
小梅也说:爸,咱想想办法。
李卫国没作声,第二天悄悄去对面看了看,回来后就琢磨开了,看来我也得提高效率了。
李卫国想起最近修的好几台电视都是类似毛病,要是做个专用检测工具,能省不少时间,说干就干,利用废旧零件,李卫国真的研发出了个简易信号检测器,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
王秀兰也建议,咱们可以搞个老客户优惠,修够五次免费检修一次
李卫国一拍大腿:好主意,还是你脑子活。
一家子齐心协力为维修店的发展献计献策。
慢慢的,老顾客又回流了,大家发现还是李卫国这里修的细致,收费合理,而且邻里邻居的,也放心。
第五章亚运会
1990年9月,亚运会在北京举办,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大型运动会,举国关注。
家属院里人家大多是黑白电视,只有少数几家是彩电,少数几家就包括了李卫国工作室里的那台14寸彩色电视机。
大约观看国际赛事彩色总比黑白好。
开幕式那天,王秀兰提议:把电视搬到外面吧,大家伙一起看。
李卫国二话不说,把电视搬到院里,接上延长线。傍晚时分,院里老老少少都搬着小板凳来了,足足坐了五六十人。
当中国队入场时,全场欢呼。
小军和小梅骄傲的告诉小伙伴:这电视因为坏掉了别人不要,我爸买下来,后来修的,我爸修的清晰吧!
王婶大声说:卫国这手艺没的说。
老李头李建国也悄悄的来了,坐在人群外面,看着自己儿子一大家子脸上洋溢的笑容,听着周围邻居的欢声笑语,那一刻对儿子辞职的隔阂也消失殆尽。
亚运会结束后,天气转凉。一天傍晚,李卫国正要收摊,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拎着台录像机进来,
师傅,这玩意儿能修吗我跑了好几家店,都说没零件。
李卫国接过一看,是台松下录像机,比较新的型号,便说我看看,你明天过来取吧!
年轻人应了声好。
李卫国拆开机器,发现是个集成块坏了,这个集成块非常罕见。
难怪年轻人跑了好几家店,都说没有零件。
想起培训班老师说过,深圳华强北能买到各种进口零件。李卫国翻开自己学习时的笔记,找到地址和联系方式。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卫国给深圳华强北寄了封信和零件图。
深圳华强北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中心,李卫国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回信,狂喜降临在了头上,一周后真的收到了回信和需要的零件。
录像机修好后,年轻人喜出望外,直接付了200元说:太感谢了,这是我托人从香港带的,差点成废铁。
这件事给了李卫国启发,随着进口电器增多,零件供应将是关键。他开始有意识的收集各种零件信息,还与深圳的供应商建立了联系。
渐渐的,李卫国能修的进口电器越来越多,有时候其他的维修店也从他这里购买零件。
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来维修店修电器,卫国电器维修店的名声也越传越远。
第六章蒸蒸日上
冬天来临,人们换上了厚棉衣,动物也进入了冬眠。但李卫国维修店的生意还在继续。
有一天,百货大楼的会计系统出现故障,机械式收款机全部罢工,请来的维修人员说要一周才能修好,商场负责人急得团团转,因为这意味着商场要停业一周。
data-fanqie-type=pay_tag>
商场负责人突然想起李卫国:请李师傅来看看吧!
于是,李卫国来到了百货大楼。
李卫国从没见过这么复杂的机械系统,心里没底,但还是抱着试一试和学习的心态维修。
我需要带回家研究一下,李卫国说。
李师傅,收款机一天好不了,我这商场就要停业一天,麻烦您上点心,尽快修好,商场负责人回应道。
放心,我一定尽全力,李卫国说道。
李卫国拆开收款机,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研究,历尽一番苦难,终于搞清了原理和故障点,并进行了维修。
第二天,李卫国带着修好的收款机来到了百货大楼,对负责人说:修好了是传动齿轮磨损导致的连锁故障。
商场负责人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李师傅,你这可是救了我们商场啊!
感受到商场负责人的热情,李卫国心中的豪情油然而生。
百货大楼付给了李卫国丰厚的报酬,并且将全部电器的维修业务都交给了他。
随着李卫国会维修的电器越来越多,他的生意彻底打开局面。
后来租了个更大的门面,收了两个徒弟,葛秀兰做店里的会计,一家人忙忙碌碌,日子红红火火。
春节前,老李头李建国来到儿子店里,看着整洁的店铺,墙上挂的锦旗和忙碌的徒弟,老爷子非常欣慰。
除夕夜,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老李头抿了口酒缓缓开口:卫国啊,爸以前总觉得铁饭碗可靠,现在看来有手艺的人饿不死,你这条路走对了。
李卫国听到自己老爸说的这话,眼睛发热,给父亲斟满酒说道:都是爸教的手艺好。
新年钟声响起时,李卫国拿出准备的礼物,给父母的新棉鞋,秀兰的羊毛大衣,孩子的新书包。一家人热热闹闹过大年。
窗外雪花飘飘,屋内暖意融融。
第七章检查
春节过后,冰雪消融,李卫国的维修店迎来了开春第一忙。
师傅,这还能修吗大徒弟韩启手里举着电热毯问道。
维修店的生意好了之后,李卫国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找上了厂里的退休师傅刘工,看他能不能介绍个人给自己。
大徒弟韩启就是刘工推荐过来的,韩启为人机灵能干,而且学习能力也强,这几个月的时间,大部分电器都会维修了。
李卫国瞥了一眼烧的全黑的电热毯说:不修了,这几乎都报废了,虽说勤俭持家,缝缝补补又三年,但安全第一,跟送东西来的人说这些东西该换就换。
正说着,门外传来喧哗声,居委会主任带着个戴红袖章的人进来:李师傅,这是市场管理所的同志,来检查个体户经营执照。
李卫国连忙迎上去,王秀兰从抽屉里拿出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递了上去。
管理所的同志仔细查看了证件,又环顾店铺:卫生不错,明码标价,挺好,不过最近我们接到不少投诉,说维修行业乱收费,你们这儿有没有这种情况
没等李卫国回答,过来维修家电的王婶先开了口:同志,李师傅这儿收费最是公道,上次我家的电视机就收了个零件钱,手工费都没要。
张大爷也附和道:是啊,是啊,我上次修收音机,李师傅都没收钱,说是小毛病,举手之劳,街里街坊的就不收钱了。
管理所的同志听到这些话,脸色缓和下来,在本子上记了几笔,说道:继续保持,诚信经营,才能长久。
李卫国连忙应到:应该的,我们也盼着生意长长久久,定不会乱收费的。
人走后,王秀兰小声说:吓死我了,我还以为找麻烦呢。
身正不怕影子斜,咱们咱按规矩办事,不怕李卫国笑道。
第八章看电影
放学了,小梅和小军回到家,小梅脸上无精打采的。
王秀兰看着平日回到家,就叽叽喳喳的闺女,今日蔫哒哒的。
小梅,你怎么了在学校受欺负了秀兰问道
没有,妈妈,今天同学们去看电影了,叫《妈妈再爱我一次》,他们在一块讨论,我没有看过,插不上话,妈妈,我也想去看电影,小梅说道。
小军说:妈,我也想去看,我们班好多同学都看过了,等放星期了,咱们一家人一起去看吧,听说这部电影挺好的,是教育人孝顺父母的。
李卫国问了一下:电影票多少钱一张
3块,不过下午场便宜,2块5,我们可以下午去看,小军懂事的说道。
看吧,咱们星期天去看,把你爷爷奶奶也叫上,李卫国说道。
哦,太好了,小军的欢呼声冒了出来,小梅也喜笑颜开。
行了,吃饭吧,吃完饭你俩去你爷爷奶奶家,告诉你爷爷奶奶星期天咱们去看电影
好的,妈,小军回答道。
知道了,妈,小梅回答道。
下午五点,太阳已经落山了,空气里微微有了些凉意,一大家子看完电影正在往回走。
小梅蹦蹦跳跳道:妈妈太感人了,我以后一定孝顺您和爸。
葛秀兰闻言有些吃味,想着平时有好吃的,好玩的,也没忘了孙子孙女,怎么这个时候提孝顺就没有我和他爷爷呢随即便笑着问道:爷爷奶奶呢
小梅立马跑过去挽着葛秀兰的胳膊撒娇道:当然还有奶奶,还有爷爷,我们一家人一直在一起。
好!好!好!咱们一家人一直在一起葛秀兰回应道。
一连说了三个好,可见,也是认同孙女说的。
老李头听到这话,嘴角也微微勾了起来。
爸,我和妹妹也会好好学习的,等我们长大了,考上大学了,给你们买好多好吃的。小军说道。
行,那你爸我可就等着了,李卫国说道
他更在意孩子们的学习,希望他们能考上大学,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第九章粮票取消
10月份发生了一件大事,粮票取消了。
消息传来,整个家属院炸开了锅,大家都在沸沸扬扬地讨论着这件事。
王婶第一时间冲进维修店:李师傅,秀兰,听说粮票不作数了,这可咋办呀我家还有几十斤粮票没使呢,这要是几十斤粮票都不能换粮食了,我得心疼死。
秀兰赶紧从柜台后出来:王婶别急,广播里说了粮票还能使到6月底,这之前都能用。
那咱们赶紧去吧,咱们把这些粮票都换成粮食,王婶说道。
李卫国塞给秀兰一沓粮票:你去吧,把咱家这些粮票都用完,
好,那我现在就去
不一会儿,只看见院里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拎着布袋,推着小车,浩浩荡荡往粮店去。
黄昏时分,秀兰推着小车回来了,车上堆满了米面油。
李卫国问道:怎么这么晚回来,我都打算去找你了
秀兰擦擦汗:你没看那场面,跟打仗似的,还好我和王婶去的早,去的晚的那队伍都排到街口去了,对了,我还碰上妈了,里面有一袋面粉是妈的,你一会儿给妈送回去。
正说着,老李头李建国扛着袋米进来:不用送了,你们留着吧!家里不少呢,我和你妈也吃不完,这袋米也给你们。
李卫国回答道:爸,我们够了,一会儿我把面和米给你送回去,您和我妈多存点儿。
给你,你就拿着,现在政策,一会一变,不知道以后会是啥样,多存点粮没坏处,老李头李建国说道。
晚上李家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白面馒头,猪肉白菜,一只烤鸭,还有一小碟油炸花生。老李头李建国和李母葛秀芳也在。
老李,头几杯酒下肚,话多了起来:这世道真是变了,粮票都用几十年了,说废就废,以后买东西不要票了,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李卫国边给父亲斟酒,边说道:爸,应该是好事,时代在进步,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是啊!会越来越好,国家在改革,李卫国乘着改革的春风,生活和事业节节攀升。
也愿每位读者的生活、事业节节攀升,财源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