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原因很简单。
赵建国调任省城还不到半年,他的改革理念与本地老干部们一直存在分歧。
作为书记,他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梧桐服装厂上,因此并不知道云菀已经与保守派领导发生了正面冲突。
“杜老师?”云菀推门出来,正对上杜文砚关切的目光。
“有时间吗?想和你聊聊。”
云菀点点头,两人默契的朝操场走去。
“年轻人看世界往往非黑即白。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明白灰色地带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但我这不是说教,就是交流下看法。”杜文砚语气平和。
来服装厂这半个多月,杜文砚的心态发生了很大转变。
最初他是带着审视的眼光,了解经营模式后转为震撼,参与新厂筹备后更产生了归属感。
“您是说我的做法太直接了?”云菀挑眉。
杜文砚笑着摇头:“你是个爱憎分明的人,让你和稀泥确实为难。我在国企二十年,见过太多想改变现状的年轻人。”
“坚持原则没错,但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何必硬碰硬?”
这番话让云菀陷入沉思。
梧桐服装厂能发展到今天,不正是靠着韬光养晦的策略吗?
她感激的看向杜文砚,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最终,云菀决定让省城服装厂参与竞标。
若竞标失败,那就是他们自身实力不足,怨不得别人。
与此同时,周海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作压力。
从学校到工厂,高效率的生产节奏让他对自己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质量,还要保证数量。
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创作,废寝忘食。
但苛刻的标准让他十份设计中只有五六份能送到云菀案头,经过审核后才能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
云菀虽然不知道周海笙对自己的严苛要求,但明显感觉到他越来越紧绷的状态。
这种近乎偏执的创作状态,让她隐隐感到担忧。
对设计师而言,创作状态犹如潮汐起伏。
灵感充沛时,作品如泉涌;而情绪紧绷时,连一张满意的草图都难产。
“周海笙,跟我来一下。”云菀轻叩他的办公桌。
周海笙紧攥铅笔,眉头紧锁的看了眼半成品的设计图,已在心里给它判了死刑。
他原以为是要面谈工作,却见云菀径直带他走向厂里的拖拉机。
“上车,带你去个地方。”
周海笙内心抗拒,设计稿还毫无头绪,此刻他实在不愿出门。
可面对云菀,他拒绝的话终究没能说出口。
望着两人离去的背影,杜文砚含笑转身走向车间。
既然领着每月一百元的薪资,他打算给管理人员做次培训,也算物尽其用。
拖拉机颠簸前行,云菀将高大哥寄来的时装杂志递给心不在焉的周海笙:“你在路上可以看看这个。”
接过杂志的周海笙很快沉浸其中。
云菀暗自感慨:这个年轻人对设计的专注令人动容,正是这份纯粹让他能创作出惊艳的作品。
但要想成为顶尖设计师,仅有专注远远不够。
真正的时尚不是闭门造车的灵感迸发,而是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艺术表达。
周海笙的作品充满灵气,却因性格使然,常常陷入创作瓶颈。
当拖拉机停在省城梧桐服装店门前,周海笙仍沉浸在杂志里。
“到了。”
他抬头时,云菀已笑着说明来意:“今天你的任务是当一天售货员。你先别急着拒绝,先试试看。”
这正是周海笙最薄弱的环节,人际交往的缺失,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设计视野。
恰逢云泽阳忙着筹备第二家直营店,两人的到来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