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武大郎智取大宋江山 > 第一章

宣和六年冬,阳谷县下了场罕见的大雪,鹅毛般的雪片把青石街盖得严严实实,连武大郎炊饼铺的木招牌都积了层厚雪。武大郎裹着潘金莲新缝的棉袄,正低头扫着门前的雪,忽然听到巷口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是兵器碰撞的脆响,夹杂着几句慌乱的呼喊:快!别让反贼跑了!
他抬头望去,只见三个穿着捕快服饰的人正追着个黑衣男子往这边跑,那男子肩上插着支羽箭,鲜血把黑衣染得发黑,眼看就要被追上。武大郎心里一紧,下意识地往铺子里退了退,却见那黑衣男子突然拐进了他的铺子,一把抓住他的手腕,压低声音道:店家,救我!我乃梁山李俊,若能脱险,必当重谢!
武大郎愣了愣——他虽只是个卖炊饼的,却也听过梁山好汉的名头,知道李俊是水里的好汉,怎么会跑到阳谷县来,还被官差追杀没等他细想,捕快已经追了过来,为首的捕头一脚踹开铺子门,瞪着武大郎喝道:武大郎!你可见过一个黑衣男子若敢窝藏反贼,定要你全家陪葬!
武大郎的手还被李俊攥着,他能感觉到李俊掌心的冷汗,也能看到铺外雪地上那串带血的脚印。他定了定神,露出平日里那副憨厚的笑容,指了指后院:官爷,方才是有个男子往后院跑了,只是后院通着别家的巷子,说不定早就跑远了。我这就带你们去看看
捕头半信半疑,挥了挥手,带着两个捕快往后院走。武大郎趁机对李俊使了个眼色,指了指铺子角落的地窖——那是他平日里存面粉的地方,里面还藏着潘金莲为防万一准备的干粮和水。李俊会意,趁着捕快不注意,飞快地钻进了地窖。
武大郎领着捕快在后院转了一圈,后院的雪地上确实有串脚印,却朝着巷口的反方向延伸,那是他刚才扫雪时故意踩出来的。捕头看了半天,没发现异常,又怕耽误了追捕,骂骂咧咧地带着人走了。
等捕快走远,武大郎才掀开地窖的盖子,对里面的李俊道:好汉,官差走了,你先出来歇歇吧。
李俊从地窖里爬出来,捂着流血的肩膀,对武大郎拱了拱手:多谢店家相救,大恩不言谢!我此次下山,是为了给梁山送信,没想到半路上遇到了朝廷的伏兵,若非店家相助,我今日必死无疑。
武大郎给李俊倒了杯热水,又拿出潘金莲备用的金疮药:好汉先把伤口处理下吧。只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怎么会被朝廷的人追杀
李俊叹了口气,喝了口热水,才缓缓道来:如今朝廷腐败,徽宗皇帝沉迷书画,不理朝政,蔡京、童贯等奸臣当道,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我梁山兄弟本想招安,为朝廷效力,没想到奸臣们根本容不下我们,竟设下埋伏,想要把我们一网打尽。此次我下山,就是要告诉山寨里的兄弟,千万别中了朝廷的圈套!
武大郎听得眉头紧锁——他虽只是个小老百姓,却也知道这几年日子越来越难,苛捐杂税越来越多,隔壁张屠户家的儿子,就是因为交不起税,被官差抓去充了军,至今杳无音讯。他看着李俊,忽然问道:好汉,若只是躲避朝廷的追杀,梁山兄弟能躲多久百姓们又能忍多久
李俊愣了愣,没想到这个五短身材的炊饼郎竟会问出这样的话。他苦笑一声:我等也知躲避不是长久之计,可朝廷兵力强盛,我们虽有兄弟万千,却也难敌朝廷的大军啊。
武大郎没说话,只是低头揉了揉面团——他做了十几年炊饼,最懂火候二字,面团要揉到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到不焦不糊,做事也是一样,要找对时机,才能成大事。他抬头看向李俊,眼神里少了几分憨厚,多了几分坚定:好汉,我倒有个主意,或许能帮梁山兄弟,也能帮天下百姓。
李俊又惊又疑,忙问道:店家有何高见
我虽只是个卖炊饼的,却也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武大郎缓缓道,朝廷之所以能立足,是因为百姓还抱有希望,可如今奸臣当道,百姓早已怨声载道。梁山兄弟若能打出‘除奸臣、救百姓’的旗号,再联合各地的义军,未必不能与朝廷抗衡。只是义军分散,人心不齐,需要一个能凝聚人心的人,一个让百姓觉得可靠、可信的人。
李俊皱了皱眉:可梁山兄弟多是江湖好汉,虽有威望,却难让天下百姓都信服。店家所说的‘可靠之人’,又该去哪里找
武大郎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铺外的百姓:就在百姓之中。比如我,一个卖炊饼的,每天与百姓打交道,知道他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若我能站出来,替百姓说话,替百姓做事,百姓自然会信任我。梁山兄弟有武力,我有民心,咱们联手,何愁大事不成
李俊看着武大郎,半天没说话——他实在没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炊饼郎,竟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和独到的见解。他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店家所言极是!若店家肯出面,我这就回梁山,禀报宋大哥,让他派人来与店家商议大计!
接下来的几个月,武大郎一边照常卖炊饼,一边暗中联络阳谷县的百姓。他知道百姓最关心的是温饱,便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县城里开了个粥铺,每天免费给穷苦百姓施粥;他知道百姓怕官差欺压,便联合几个有威望的街坊,制定了百姓公约,遇到官差欺负人,大家一起出面反抗。
阳谷县的百姓渐渐发现,这个平日里老实巴交的武大郎,不仅炊饼做得好,还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有人说他是活菩萨,有人说他是救星,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听他的话,跟着他做事。
data-fanqie-type=pay_tag>
潘金莲看着丈夫的变化,没有丝毫惊讶——她早就知道,自己的丈夫看似憨厚,实则心思缜密,有勇有谋。她不仅全力支持武大郎,还利用自己在绸缎庄的关系,联络各地的商户,为武大郎筹集粮草和钱财。武松也辞去了都头的差事,回到哥哥身边,成了他的得力助手,负责训练百姓,保护阳谷县的安全。
不久后,李俊带着梁山的几位头领来到了阳谷县。宋江、吴用等人见到武大郎,起初还有些轻视,可当他们看到阳谷县百姓对武大郎的拥戴,听到武大郎对天下局势的分析,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吴用感叹道:武大郎兄虽出身平凡,却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能得兄相助,我梁山必能成就大业!
在武大郎的提议下,梁山义军与阳谷县的百姓军联合,打出了除奸臣、救百姓、还天下太平的旗号。武大郎知道,光有旗号还不够,还得让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下令:凡是义军所到之处,不许欺压百姓,不许抢夺财物,还要开仓放粮,救济穷苦百姓。
义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从阳谷县到东平府,再到济州,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有的送粮草,有的参军,连一些不满朝廷的官员,也主动投靠过来。朝廷得知后,派童贯率领十万大军前来镇压,却被武大郎用计打得大败——他知道童贯的军队多是临时招募的士兵,军心涣散,便让武松率领精锐部队偷袭敌军粮草,再让百姓军在沿途骚扰,不到半个月,童贯的大军就溃不成军,狼狈而逃。
消息传到京城,徽宗皇帝大惊失色,蔡京、童贯等奸臣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他们连忙派使者前往义军大营,想要招安武大郎,许给他高官厚禄。武大郎却当着所有百姓的面,撕毁了招安诏书,厉声说道:我等起兵,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天下百姓!若朝廷不除奸臣,不还百姓太平,我等便会一直打下去,直到把这腐朽的朝廷推翻!
百姓们听了,纷纷欢呼雀跃,义军的士气也更加高涨。接下来的一年里,武大郎率领义军南征北战,先后攻克了开封、洛阳等重镇。每到一处,他都会废除苛捐杂税,严惩贪官污吏,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有个叫武大郎的炊饼郎,正在带领大家推翻腐朽的朝廷,建立一个新的天下。
宣和七年冬,武大郎率领义军兵临京城下。徽宗皇帝见大势已去,禅位于太子赵恒,也就是宋钦宗。宋钦宗想要负隅顽抗,却发现京城的百姓早已投靠了义军,连皇宫里的侍卫,也有不少偷偷打开了城门,迎接义军进城。
进城那天,京城的百姓夹道欢迎,手里拿着鲜花和炊饼,高喊着武大郎万岁。武大郎穿着一身朴素的布衣,骑着一匹普通的战马,身后跟着武松、李俊等义军头领,缓缓走进了皇宫。他看着皇宫里金碧辉煌的建筑,没有丝毫留恋,只是对身边的人说:这些东西,都是百姓的血汗换来的,以后要改成学堂和粮仓,让百姓的孩子有书读,让百姓有饭吃。
不久后,武大郎在京城登基称帝,定国号为顺,意为顺应民心。他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修建豪华的宫殿,而是把皇宫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改成了学堂、粮仓和医院;他没有封自己的亲戚为高官,而是让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要职,不管他们出身贵贱;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减轻百姓的赋税,鼓励农民种地,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登基大典那天,潘金莲站在武大郎身边,穿着一身素雅的皇后服饰,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武大郎握着她的手,对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说:我本是个卖炊饼的,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我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因为天下百姓的支持。若我以后做了对不起百姓的事,你们尽管像推翻前朝那样,推翻我!
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听了,纷纷跪倒在地,高呼陛下万岁,万万岁。武松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己的哥哥,眼眶湿润——他从来没想到,那个曾经被人欺负的哥哥,如今竟成了天下百姓的皇帝,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几年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有人问武大郎,当初为什么敢冒着杀头的风险,起兵反抗朝廷。武大郎只是笑着拿出一个炊饼,对那人说:做炊饼要用心,治国也要用心。我只是不想让天下的百姓,像我以前那样,连一个安稳的日子都过不上。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这个皇帝,就算做得再辛苦,也值了。
说完,他拿起炊饼,咬了一口,还是当年那个熟悉的味道。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温暖而明亮,就像他带给天下百姓的希望一样,永远不会熄灭。
顺朝三年,天下初定。武大郎每日清晨依旧会绕着皇宫走一圈,不是巡查守卫,而是去看宫墙下那片被改成菜园的空地——地里种着菠菜、萝卜,都是他当年在阳谷县常种的菜,浇水的老园丁,还是从前巷口卖豆腐的王老汉。
陛下,今日的炊饼还按老方子做御膳房的刘师傅捧着面团过来,他原是阳谷县隔壁镇的面点师傅,当年跟着义军做粮草,因一手好炊饼被武大郎留在身边。
武大郎点点头,伸手捏了块面团揉了揉:面要揉到起筋,火候别太急,不然外皮会硬。他揉着面团,眼神却飘向宫门外——近来各州府递上来的奏折里,总提世家子弟请愿复爵旧臣求补空缺的事,连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梁山旧部,也有几人私下找武松,说想请封爵位,荫蔽子孙。
正想着,太监来报,说皇后娘娘在御书房等他。武大郎擦了擦手,快步往御书房走,刚进门就见潘金莲捧着一本奏折,眉头微蹙。
陛下,你看这份奏折。潘金莲把奏折递过来,东平府知府奏请,说当地世家崔家愿捐粮万石,求陛下恢复崔家‘博陵侯’的爵位。
武大郎接过奏折,扫了几眼,指尖在博陵侯三个字上顿了顿——崔家他有印象,当年徽宗朝时,崔家仗着爵位,强占了东平府百亩良田,逼死了三个佃户,还是他率军路过时,替百姓讨回了田地。如今竟想借着捐粮复爵,重操旧业
你怎么看武大郎看向潘金莲。
捐粮是好事,但复爵不妥。潘金莲走到窗边,指着外面的菜园,陛下当年起兵,是为了让百姓不受世家欺压。如今若恢复旧爵,那些世家只会变本加厉,百姓好不容易过上的安稳日子,又要没了。
武大郎点点头,刚要说话,又有太监来报,武松求见。他心里咯噔一下——武松近来总被梁山旧部围着,怕是也为了封爵的事来的。
果然,武松进门后,手里捧着个锦盒,脸色有些为难:哥,这是李俊、阮小七几位兄弟凑的东西,说是当年打天下时的旧物,想请你……给他们封个爵位,也好让后人知道他们的功劳。
锦盒里是几块磨损的令牌,还有半片染血的铠甲——都是当年义军拼杀时的物件,武大郎看着这些东西,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当年在阳谷县的地窖里,李俊攥着他的手求他救命;想起阮小七带着水军,在黄河里拦截朝廷的粮船,差点被箭射死。这些兄弟,确实为顺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郎,我知道兄弟们的功劳。武大郎拿起一块令牌,声音沉了沉,可封了爵位又如何当年蔡京、童贯,不也是靠着爵位,一步步贪赃枉法,害了天下百姓我若给兄弟们封爵,日后他们的子孙,会不会也变成那样
武松愣了愣,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他想起自己当年在阳谷县当都头时,见过多少官宦子弟仗势欺人,心里顿时明白了武大郎的顾虑。
可兄弟们跟着你出生入死,总不能一点封赏都没有吧武松还是有些不甘心。
有封赏,但不是爵位。武大郎站起身,走到书架前,拿出一本册子,我打算在各州府设‘功臣堂’,把兄弟们的功劳刻在石碑上,让百姓永远记得他们;再给兄弟们分些田地,让他们能安度晚年,但田地只能自己种,不能买卖,更不能强占百姓的地。至于子孙,若有才能,可凭本事考功名,若没本事,也能靠着田地过活,不至于饿死。你觉得如何
武松看着册子上密密麻麻的字,都是武大郎一笔一划写的,连每个兄弟该分多少田地、该刻什么样的碑文,都写得清清楚楚。他眼眶一热,对着武大郎拱了拱手:哥,是我想岔了。我这就去告诉兄弟们,让他们别再提封爵的事。
武松走后,武大郎刚松了口气,又有太监来报,说户部尚书周大人求见。这周大人原是前朝的户部主事,因不满蔡京贪腐,投靠了义军,如今主管天下赋税,是武大郎的得力助手。
陛下,不好了!周大人一进门就急声道,江南各州府传来消息,说有世家联合起来,囤积粮食,抬高粮价,百姓买不起粮,已经有人开始闹事了!
武大郎心里一沉——果然,那些世家没放弃。他快步走到地图前,指着江南的位置:是哪些世家在背后搞鬼
主要是苏家、陆家,还有刚求封爵的崔家,也派人去了江南,听说他们还联系了海上的倭寇,想趁机作乱!周大人递上一封密信,这是咱们的探子从江南送来的,说他们打算下个月初一,在苏州、杭州同时起兵,逼陛下恢复世家爵位,还要废除咱们现在的赋税制度!
潘金莲脸色也变了:这些人真是不知悔改!当年陛下饶了他们的性命,没抄他们的家产,他们竟还想谋反!
武大郎捏紧了密信,指节泛白。他知道,这次不能再心软了。若不彻底解决世家的问题,顺朝的江山就永远不得安稳,百姓也永远过不上真正的好日子。
周大人,你立刻传旨,让江南各州府的官员,暂时关闭粮仓,不许私卖粮食,所有粮食由官府统一调配,按平价卖给百姓。武大郎语速极快,再让武松率领禁军,即刻赶往江南,务必在初一之前,控制住苏州、杭州的城门,不许任何可疑人员进出。
是!周大人躬身领旨,快步走了出去。
潘金莲看着武大郎紧绷的脸,走过去轻轻握住他的手:陛下,你别太急,江南的百姓都记着你的好,那些世家成不了气候。
武大郎点点头,眼神却依旧坚定:我不是怕他们谋反,是怕他们伤害百姓。当年我起兵,就是为了保护百姓,如今就算要得罪所有世家,我也不能让百姓再受委屈。
接下来的半个月,武大郎几乎没合过眼。他每天看着江南送来的战报,调整兵力部署,还要安抚京城的百姓,怕有人趁机作乱。潘金莲则帮他处理奏折,联络各地的商户,从北方调运粮食,支援江南。
到了初一那天,苏州、杭州的世家果然按计划起兵,却发现城门早已被武松率领的禁军控制,粮仓也被官府接管,百姓不仅有平价粮吃,还有禁军保护,根本没人响应他们的叛乱。那些世家子弟见势不妙,想坐船逃跑,却被早已埋伏在海边的梁山水军拦截,苏家和陆家的家主当场被擒,崔家的人更是没等起兵,就被当地百姓绑了起来,送到了官府。
叛乱平定的消息传到京城那天,武大郎正在菜园里摘萝卜。听到消息后,他只是笑了笑,把萝卜递给王老汉:王师傅,今晚加个菜,炖萝卜怎么样
王老汉笑着点头:陛下爱吃,老奴这就去做。
潘金莲走到他身边,看着他身上沾着的泥土,轻声道:陛下,江南的事解决了,你也该好好歇歇了。
武大郎摇摇头,指着菜园里的菜:这些菜要天天浇水、施肥,才能长得好。治国也一样,不能有半点松懈。那些世家虽然平定了,但以后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我得时刻盯着,不能让百姓受一点苦。
说着,他拿起锄头,开始翻地。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就像当年在阳谷县卖炊饼时一样,平凡却温暖。潘金莲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忽然明白,自己的丈夫之所以能从一个卖炊饼的,成为天下百姓的皇帝,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厉害的计谋,也不是因为他有多少兵力,而是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来自百姓,要为百姓做事。
几年后,顺朝的江山越来越稳固,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有人说,武大郎是千古一帝,比尧舜还要贤明。可武大郎依旧每天清晨去菜园,吃着刘师傅做的炊饼,穿着朴素的布衣,就像当年在阳谷县一样。
有一次,太子问他:父皇,您当了皇帝,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武大郎摸了摸太子的头,笑着说:我的心愿很简单,就是让天下的百姓,每天都能吃上热乎的炊饼,每天都能睡个安稳觉。若有一天,你当了皇帝,一定要记住,百姓是天,百姓是地,失去了百姓,就算有再大的江山,也会塌掉。
太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着父皇手里的炊饼,忽然觉得,这平凡的炊饼,比皇宫里的山珍海味还要珍贵。因为这炊饼里,藏着父皇对天下百姓的真心,藏着顺朝江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