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田园晓梦 > 外出赶集市

林晓将采摘的蘑菇分类整理好,准备第二天拿到镇上去卖。
天刚蒙蒙亮,东岭村还笼在潮雾里。林晓把最后一只鸡枞菌轻轻码进竹篓,菌伞上犹带着夜雨的水珠,像一盏盏小灯。她扯过旧蓝布盖上,又拿草绳勒紧,怕一路颠簸伤了菌子。
“晓儿,真不要我陪你?”奶奶拄着拐追到门口。
“奶奶放心,二十里路,我脚程快,太阳偏西就回来。”林晓把碎银角子塞进怀里——那是家里仅剩的四个铜板,换了二十文大钱,外加六个鸡蛋的押金,租了李二狗家的独轮车。
车轮吱呀吱呀碾过碎石,她深吸一口带土腥的空气,心里既忐忑又亮堂:这是她第一次赶集,也是第一次把山里的珍宝换成活钱。
辰牌时分,县城南关的集市已热闹得像煮开的锅。
林晓寻了块背阴的角落,把竹篓卸下,布一掀,白蘑菇像初雪堆,鸡枞菌顶着铜褐色的盔,黄丝菌嫩得滴水。她学着记忆里奶奶教的样子,把菌子分三堆:上等、中等、下等,各插一根草标。
“姑娘,这白蘑菇咋卖?”一个穿青布短褂的厨子蹲下身,用指甲弹了弹菌柄。
“上等的十文一斤,中等的七文,下等的五文。”林晓声音不大,却清亮。
厨子皱眉:“贵了!昨日东街口才八文。”
林晓不慌不忙,掰下一小块鸡枞递过去:“您尝尝,晨露采的,菌褶还白着呢。”
厨子嚼了嚼,眼睛一亮:“甜!给我两斤上等,三斤中等,送到醉仙楼后门,脚钱另给。”
第一笔买卖成了,林晓掌心沁汗,却笑得像掬了光。
日头爬上竿头,人流愈发汹涌。忽然,一阵铜锣响,人群裂开——是宋财主家的管家带着两个家丁巡市,专收“摊税”。
“新面孔?”管家斜眼打量林晓,“交十文摊位钱。”
林晓攥紧荷包,里头只剩十五文。她咬唇,递上五文:“大叔,我小本生意,通融通融。”
管家冷笑,一脚踢翻下等菌堆,黄丝菌滚进尘土。林晓慌忙去捡,手却被木屐踩住。
“小丫头片子,不懂规矩?”管家扬手。
“住手!”一个清朗的男声插进来。来的是个背着药箱的少年郎,约莫十六七岁,衣角绣着回春堂的标记。他掏出一串铜钱,叮叮当当落在管家掌心:“这位姑娘的税我替她补。”
管家掂掂钱,哼了一声扬长而去。
林晓怔住:“多谢小哥,这钱我记下,来日必还。”
少年咧嘴一笑,露出虎牙:“我叫沈砚,回春堂的学徒。我师父正寻好菌配药,姑娘若信我,剩下的上等菌我包圆,价照给。”
午后,竹篓见了底。林晓怀里揣着沉甸甸的二百三十七文钱,指尖一遍遍摩挲那串铜钱,仿佛触摸到未来的轮廓。
她用二十文买了三斤粗盐、半斤灯油,又咬牙给奶奶称了二两红糖。经过布摊时,一匹靛青细布在风中晃,像雨后晴空。她站了很久,最终只扯了一尺碎花布头——给奶奶让手帕。
回程路上,独轮车吱呀吱呀,却比清晨轻快。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株正在拔节的麦。

村口老槐树下,奶奶已守了一个时辰。
林晓把糖包塞进奶奶手里,又把铜钱哗啦啦倒在石磨上。铜绿与霞光交映,像一场小小的丰收。
“奶奶,我赚了!”她声音发颤,却像唱山歌,“醉仙楼的厨子定了长期,回春堂也要菌子。明日我再去后山寻,把那片洼地也种上茯苓……”
奶奶用围裙角抹泪,笑纹比沟壑还深:“我晓丫头,长本事喽。”
夜风掠过麦田,带来泥土与菌子的清香。林晓抬头望星,心里第一次有了笃定的光——
原来,山里的珍宝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蹚出一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