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杨卫国松口气。
他最怕沈南进不知道深浅,和大俄专家去讨论技术问题。
“蔡科长,严格保密,不能和任何人说起。南进,我带你立刻去向部里面的领导汇报。”他匆忙把资料往公文包里面装,想了想,又打了电话给保卫科,“孙科长,你和罗科长带上枪,跟我去一趟部里面。”
蔡明远深深低着头,他很清楚,这件事要是成了,那就是捅破天的功劳。
工业部里,张伯清和向经武听着杨卫国的汇报,突然打断道:“杨卫国,你等一下,我马上召集专家来一起讨论。”
沈南进感慨,也就是这个时代了。
产业不多,领导们又喜欢深入基层,就是所谓的到群众中去。
换了后世,杨卫国连见到工业部一个处长都要预约。
可是现在就算自己都习惯了,部级干部随便见。
就是车间里的工人也时不时可以看到部里的领导过来视察。
一个小时以后,会议室里已经到了十几个专家了。
沈南进一眼看到了自己的老师。
“你小子,让你读研究生还不愿意,怎么不声不响地搞出一个新技术了?”董兴治一脸嗔怪地问道。
“这不是恰恰证明在基层才最能锻炼人嘛,老师。”沈南进讪笑了一声。
自己这个老师对他是不错的,也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把他保护起来。
“老董,先不要开小会了,让沈南进介绍一下这次的新技术。”张伯清敲了敲桌子。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沈南进连忙站到了黑板前面,开始讲解“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的原理和设备改造计划。
房间里安静的只有沈南进一个人的声音在回响。
两个小时以后,沈南进终于放下了粉笔。
“都说说吧,这个技术的可行性有多少?”向经武问道。
“两位部长,这个技术非常有可行性,而且一旦实现的话,那对于能源的节约是不可估量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激动地道。
要知道,一个红星轧钢厂每天消耗的煤炭,都够小半个东城区的百姓用一天了。
“部长,这个技术非常有想法,而且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同类技术,完全是领先了一代的。”另外一个中年人发表意见道。
“关键这个技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董兴治也不介意给自己学生加把火。
张伯清和向经武都互相看了一眼。
他们对于“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的价值是清楚的,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可行性。
现在看起来,完全可以试一下。
张伯清看了杨卫国一眼:“杨卫国,原则上我们同意在你们红星轧钢厂建立一个试验点,拿出两个车间作为试验新技术的场所。但是这个涉及到了整个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我们还要向上汇报,所以你回去可以准备,但是不能透露出去。”
转头他又看了一眼会议室里面的所有人:“等一下大家要签署一份保密协议,这件事,对外不能泄露一分一毫出去。”
对于这个,大家似乎早就习惯了,都是无声地点点头。
杨卫国大喜,脸上人都忍不住的乐开了花。
只要试验点放在了自己厂里,那么首功就跑都跑不掉了。
一群人往外走,张伯清拍了拍沈南进的肩膀:“小沈,干的不错。”
最初大家是把这小子当做照相机用了,专门复制大俄专家带来的图纸。
现在看起来,好像已经忘记了这小子逆天的学习能力了。
经过这么多专家和技术图纸的熏陶,这小子一下子给出了这么大一个惊喜,连张伯清都有些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