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吃过晌午饭,秦家屯的男女老少们,但凡没事的都早早聚集到了打谷场。
场院前头摆了几张从队部搬来的桌子,陈会计和大队干部陪着三个穿着体面、一看就是城里来的干部模样的人坐着。
底下黑压压一片人头,大家交头接耳,议论声嗡嗡作响。
陈会计站起来,敲了敲桌子让大家安静,然后大声介绍。
“社员同志们!静一静!”
“这三位同志,是城里酱油厂、木材厂和食品加工厂来的领导。今天到咱屯来,就是要招一批思想好、身体棒、能吃苦耐劳的好青年进厂当工人。”
“下面,请领导们给大家讲讲招工的条件!”
底下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过去。
先站起来的是酱油厂的一个中年干部,他拿着个铁皮喇叭,声音洪亮。
“俺们酱油厂,主要就是出力气活。翻酱缸、扛原料,活儿不轻省,但顿顿能吃饱。要求年纪18到56岁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的,男女都要。”
“工资嘛,刚进去是学徒工,一个月18块钱,转正后能拿到22块到25块!”
底下响起一片嗡嗡声。
18块钱!
听着不多,但这是月月都有的现钱。
要是转正了,那一年算下来至少也有200多近300块钱啊!
这不比在土里刨食强?
就是活儿确实累。
大家这么想着,那位木材厂的同志也站了起来,说起了他们的招工条件。
“各位乡亲们,我是木材厂的主任李大有,在场的很多乡亲应该都认识我。”
“我们木材厂呢跟林场关系近,招工主要做的就是锯木头、搬板材的力气活,所以男同志优先哈。工资待遇跟酱油厂差不多,学徒18块,转正后看岗位20到25块。”
“只要是愿意出力气,能吃苦的都可以报名。”
大家当然认得李大有,他就是隔壁公社的,之前林场里也见过。
酱油厂和木材厂都是要能使力气的,这对他们这些庄稼汉来说也不是啥难事。
不过他们也没着急出声,全都齐刷刷的看向了台子上坐着的女同志。
那是食品加工厂的干部。
“各位乡亲们好啊,我是咱们安河利民食品加工厂的车间主任,我姓林。”
“我们食品厂今年扩大生产,所以需要新招一批工人。”
她说着朝旁边两人笑了笑,冲大家又说道:“我们食品厂跟酱油厂和木材厂的要求不太一样,相对而言招工条件要高一些。”
“其次,要认识至少300个字,要能看懂生产说明和规章制度。工资也比前两个厂子稍高,学徒工20块,转正后根据表现,能拿到25块到28块!”
“大家伙要是有能达到条件的,现在就可以到我这报名。”
哪想到她这条件一公布,底下顿时炸开了锅。
“哎呀妈呀,食品厂要求这么高?还要认300个字?”
“俺就上过扫盲班,哪认得那么多字啊!”
“酱油厂和木材厂倒是能去,可那活儿也太累了”
“辛苦咋了,一个月18块呢,比咱挣工分强多了!”
“食品厂好啊!听说里头干活,饿不着!”
“那是,手指头缝里漏点都够吃了!”
大家议论纷纷,脸上表情各异。
有跃跃欲试的,也有自知条件不够而摇头叹息的,更多的是在权衡利弊。
进城当工人,端上铁饭碗,月月拿工资,这诱惑太大。
但干那些辛苦的体力活,或者自己文化不够,又让人犹豫。
场面一时间有些冷,大家互相看着,谁也不好意思第一个上前。
就在这时,蹲在旁边啃着贴饼子的秦卫国,看没人动弹,把最后一口饼子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大声嚷了一句。
“俺推荐建华哥!秦建华!他肯定行!”
这一嗓子,顿时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他们这边。
秦建华被他这突然一嗓子搞得一愣,赶紧拉他,“卫国!你瞎嚷嚷啥!”
但已经晚了。
木材厂的那个干部听到“秦建华”这个名字,眼睛一亮,转头问旁边的陈会计和秦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