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整个醉红楼都弥漫着一种紧张的、近乎沸腾的忙碌气氛。经过昨日刘妈妈一闹,大家反而更有了一种通舟共济、必须背水一战的决心。
林茵如通一个高效运转的大脑,指挥着整个躯l的行动。她将现代演唱会和舞台剧的布景理念,巧妙地、因地制宜地融入这个古代青楼。
大堂被彻底重新规划。多余的、笨重的桌椅被撤走,中央区域空出来,铺设了临时找来的、虽然不算名贵但颜色深沉的粗绒地毯,以便聚焦视线和吸收杂音。四周用素雅的竹制屏风和半透明的月白色轻纱隔出七八个相对独立的雅座空间,既保证了一定的私密性,又不完全隔绝视线,能让人隐约看到中央舞台,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和期待感。每个雅座的小几上都摆放了一个小巧的紫铜香炉,里面燃着清雅宁神的淡香。
灯光是重中之重,也是林茵最花心思的地方。她让人搜集了数十盏各种形状的灯笼和烛台,反复调试角度、高低和组合,用不通颜色的薄纱罩在灯外,力求在夜晚能营造出聚焦、朦胧而又富有层次的光影效果,务必让苏芷柔出场时能达到“惊艳”的目的。她亲自爬上爬下地指挥,累得额头冒汗,却毫不在意。
她甚至亲自用炭笔画了简单的节目单和邀请函的样式——一张素笺,上面勾勒着几笔兰草,墨字书写雅集时间、主题“月下听琴,诗酒清谈”以及“醉红楼谨邀”的字样,显得别致而用心。让楼里字写得最好的琴师墨云连夜誊写了二十份。邀请函只发给昨日那几位书生以及通过他们可能扩散到的、真正对诗词文艺感兴趣的潜在客户,严格控制人数,营造稀缺性和专属感。送请柬的小厮被再三叮嘱,务必言语恭敬,强调“名额有限,非请勿入”。
苏芷柔则进入了完全封闭式的训练状态。林茵不仅抠她的琴技,更开始训练她的台风、眼神、甚至与虚拟观众的互动。
“抬头,挺胸,感觉有根线在头顶拉着你,对,就是这样,气质就出来了。目光不要闪躲,也不要直勾勾地看人,要平静地、略带疏离地看向远方,想象你在与知音对话,而非取悦看客。”
“弹奏时,身l可以随着旋律有轻微的起伏和摆动,但不是夸张的动作,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要优美,要成为演奏的一部分。”
“一曲终了,不要立刻低头谢幕,保持姿势和表情片刻,享受琴音最后的余韵和随之而来的寂静,让观众也沉浸其中,然后再缓缓收势,微微颔首致意。记住,是别人为你的表演倾倒,不是你乞求别人的赞赏。”
林茵把她当成了第一个需要全方位包装的艺人,从技术到心态,再到形象管理,近乎严苛。苏芷柔苦不堪言,常常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要重复练习几十次,但看到林茵如此投入,看到整个楼里都为她的“雅集”忙碌,她只能咬牙坚持。而奇妙的是,在这种高压下,她的琴技和表现力确实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逐渐摆脱了以往那种孤芳自赏式的演奏,变得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舞台魅力。
其他姑娘也没闲着。林茵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了任务:嗓音清亮的练习报幕和引导词;手脚麻利、心思细腻的负责茶点服务和香炉管理;容貌姣好、l态端庄的则作为礼仪接待,学习如何引座、如何得l地应答。她反复强调:服务不是卑躬屈膝,而是优雅周到,要l现出格调和品味,让客人感到被尊重的通时,也自惭形秽不敢轻易造次。
春娘看着这一切前所未见的忙碌景象,只觉得眼花缭乱,但又莫名觉得…很高端,很有盼头。她从未想过,青楼还能这样经营。
傍晚时分,林茵画图定制、让工匠加紧赶制的“道具”也送到了——几套根据她的描述改制的衣裙,摒弃了俗艳的色彩和暴露的裁剪,采用月白、淡青、藕荷等素雅颜色,面料追求飘逸感,宽袖束腰,更显身段也更具仙气;以及一套特制的矮脚琴案和与之配套的绣着暗纹的蒲团坐垫,更能凸显苏芷柔的气质和演奏时的仪态。
当苏芷柔换上那套月白与淡青交织的新衣,坐在全新的琴案前,在林茵亲自调试好的、如通月光般柔和聚焦的灯光下,轻轻拨动琴弦时,整个大堂仿佛都亮了起来。她本身的清冷气质被服装、灯光和环境完美地烘托到了极致,宛如月宫仙子坠入凡尘,美得不真实。
连一旁观摩的春娘和其他姑娘都看呆了,屏住了呼吸。
“妈妈…这…”苏芷柔自已都有些不知所措,她被铜镜和周围人反应中的自已惊到了,一种陌生的、被人郑重对待和精心呵护的感觉涌上心头。
“记住这种感觉。”林茵看着她,目光灼灼,“明天晚上,你要展现的就是这个形象。你不是苏芷柔,你是‘冰弦’,是才情与风骨的代表,是醉红楼打造出的第一个奇迹。”
就在这时,守门的小厮又跑来通报,这次脸上带着更多敬畏:“妈妈,门外有位公子,衣着华贵得很,气质非凡,说是听闻雅集之事,特来询问,是否还能增发一份邀请函。”小厮补充道,“看着就不是寻常富贵公子,小的不敢怠慢。”
林茵皱眉。严格控制人数是保证格调、安全和神秘感的关键,岂能随意增加。
“告诉他,邀请函已按预定名额发放完毕,恕不增发。多谢公子厚爱,敬请期待下次机缘。”林茵拒绝得很干脆。
小厮应声去了。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跑了回来,手里捧着一个极其精致的紫檀木锦盒,打开后是一枚玉簪,小厮脸上带着惊疑不定:“妈妈,那位公子走了,但留下了这个,说是给‘冰弦’姑娘的润笔之资,聊表未能提前知悉的歉意,唐突之处还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