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呓语纪元 > 第6章
旧报纸储存库里,唯一的照明来自天花板上那盏蒙着厚厚灰尘的白炽灯,光线昏黄而无力,勉强驱散着角落里的浓重黑暗。
李文背靠着冰冷坚硬的混凝土墙壁,剧烈地喘息着。他的胸膛如同一个破旧的风箱,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热的刺痛感,拼命地将现实世界里那浑浊的空气吸入肺中。刚才那段亡命奔逃,几乎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他的身体还在不受控制地颤抖,一部分是由于力竭,更多的,则是源于那烙印在灵魂深处的、无法消散的恐惧。
那根搭在他后颈上的、如同千年古籍封皮般粗糙冰冷的“手指”,以及那个直接在他脑海中响起的、不属于人类范畴的声音,已经成为了他无法磨灭的噩梦。
“借阅……就要归还……”
“当最后一页,染上尘埃的颜色……把它……放回原处……”
那段话语的每一个音节,都像用冰锥刻下的符文,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记忆里。这不是一个请求,也不是一个建议,而是一条规则,一个命令。一个来自他无法理解、无法反抗的存在的命令。
他低头,看着自己怀里那本用深褐色软皮包裹的书。书皮的触感冰凉而柔韧,与刚才那根“手指”的触感竟有几分相似。这本书,现在成了一个滚烫的山芋,一个与那个恐怖存在绑定的“契约”。
他必须读完它。
然后,在某个未知的条件下,将它放回那个他再也不想踏足的噩梦之地。
李文在冰冷的地面上坐了足足有十分钟,直到那阵阵发黑的视野和狂乱的心跳逐渐平复下来,他才挣扎着,扶着墙壁站了起来。
他不能一直待在这里。这里离那个“入口”太近了,让他感觉浑身不自在。他必须尽快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回到那个可以给他带来一丝安全感的古籍修复室。
他弯腰,捡起了之前掉落在地上的那支老式手电筒。万幸,这东西足够结实,并没有摔坏。他没有再打开它,而是将其紧紧地握在手里,仿佛握着一根可以驱散邪祟的武器。
他环顾四周,整个储存库和他进来时一模一样,安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粗重的呼吸声。那面藏着秘密的墙壁,也恢复了它平平无奇的样子,仿佛刚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过于真实的幻觉。
但怀里那本书冰冷的触感,以及后颈上依旧残留的、仿佛被什么东西吸走了体温的阴冷感觉,都在无情地告诉他,那不是幻觉。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凌乱的衣服,将那本《静海市地方水文异闻录》更深地塞进怀中,然后迈开沉重的脚步,向着储存库的出口走去。
从地下二层回到附楼三层的路程,从未如此漫长而煎熬。
他那被动开启的“超级感官”,此刻成了折磨他的刑具。楼道里每一丝空气的流动,墙壁管道里水流的“咕噜”声,远处办公室里传来的键盘敲击声……所有这些平时会被他忽略的细节,此刻都被放大,充满了不祥的意味。
每一个拐角,每一个阴影,都让他心惊肉跳。他总觉得黑暗中有什么东西在窥伺着自己,就像他在“丁区”里感受到的那样。他好几次都差点忍不住回头,但那个融化人脸的恐怖画面和【第一条规则】,让他死死地克制住了这种冲动。
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丁区”,但谁能保证,那个地方的“规则”,不会渗透到现实世界中来?
当他终于走到三楼,看到古籍修复室那扇熟悉的、挂着“闲人免进”牌子的木门时,他几乎要虚脱了。
他掏出钥匙,手抖得厉害,试了好几次才将钥匙插进锁孔。
“咔哒。”
门锁开启的声音,在此刻听来,如同天籁。
他推开门,闪身而入,然后迅速地将门反锁。
隔绝了外界的一切,背靠着坚实的门板,他才终于感觉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安全感。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整个人顺着门板滑坐在了地上。
修复室里和他离开时一样,鹅颈灯还亮着,工具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空气中依旧弥漫着那股熟悉的、令人安心的旧书气味。
这里是他的“王国”,一个由知识、历史和专注构筑而成的、秩序井然的世界。与刚才那个混乱、疯狂、反逻辑的“丁区”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他坐在地上,又缓了好一会儿,才重新站起身,走到自己的工作台前。他小心翼翼地,将怀里那本来自“丁区”的书取了出来,平放在了铺着白色绒布的工作台上。
在明亮的灯光下,他终于可以仔细地审视这本“战利品”。
书的封面是某种不知名的、鞣制过的深褐色软皮,质地非常细腻,上面没有任何文字和花纹。书的尺寸比普通的32开本书要稍微狭长一些,厚度很薄,感觉也就百十来页。他轻轻地翻开封面。
书页并非现代的纸张,而是一种类似羊皮纸的材质,呈现出一种自然的、不均匀的米黄色,质感温润。
书页上的文字,是用一种已经褪色的、暗红色的墨水手写的。字迹娟秀而有力,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旧式宋体字。
他匆匆翻了几页,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似乎真的是在记录静海市古代的水文地理。从河流的走向、湖泊的变迁,到历年的降水和潮汐规律,都记载得非常详尽,甚至还配有手绘的、极其精确的地图。
这看起来,就是一本单纯的、极具学术价值的地方志古籍。
但李文绝不会这么天真。
他将书翻到了最后一页。页码显示是113页,最后一页的内容写到一半就戛然而止,仿佛作者在书写时被什么事情突然打断了。
而让他瞳孔收缩的,是最后一页的页脚处,有一个小小的、用同样暗红色墨水绘制的标记。
那是一个由扭曲的线条和圆点组成的、与他在“丁区”那些怪异书籍上看到的完全一致的诡异符号!
这个符号的存在,证明了这本书与那个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的目光重新回到书的内容上。他开始逐字逐句地、仔细地阅读第一页的内容。
“……大江东去,入海归墟。静海之名,源于古时海客之传说,言此地海域,常有雾起,雾中无风无浪,水平如镜,船行其中,如入永眠之地,故名‘静海’。然,此乃凡俗之见。余以秘法观之,所谓静海者,非水之静,实乃其下有巨物沉眠,其息如潮,其梦如渊,镇压四海波涛,方有此海上奇景也……”
开篇第一段,就让李文的心沉了下去。
这根本不是一本正经的地方志!它虽然用着地方志的体裁和笔触,但记录的内容,却完全是从一个神秘学的、超自然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世界的!
什么“秘法观之”?什么“巨物沉眠”?
这与其说是一本水文记录,不如说是一个疯子的呓语,或者……是一个窥见了世界另一面真相的人,留下的秘密笔记。
李文继续往下看。
书中以一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笔触,记录了静海市自古以来发生的各种“异闻”。明代的某次大旱,在书中被记载为“地底火龙翻身,炙烤水脉”;清代的一次特大洪水,则被描述成“江中旧神苏醒,吐纳江水所致”。
书中甚至还详细地记录了每一次“异闻”发生时,一些普通人看不见的“征兆”。比如河中鱼群会逆流而上,排列成诡异的阵型;比如城中槐树会在半夜流出黑色的汁液;比如初生的婴儿,啼哭之声会如同枭鸟……
这些描述,看得李文头皮发麻。
这本薄薄的书,就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个隐藏在正常历史之下的、充满了疯狂与恐怖的里世界。
他忽然想起了郑教授。
是郑教授申请借阅这本书的。他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他一个研究地方史的教授,是从哪里知道这本连图书馆官方记录都没有的禁忌之-书的?
难道……他也是……
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如同锁链,将李文越缠越紧。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放回到“翻书人”给他的那个命令上。
“当最后一页,染上尘埃的颜色……把它……放回原处……”
“染上尘埃的颜色”,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一种比喻,还是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看完,还是指某种特定的仪式?
他将书翻到最后一页,仔细地观察着那半页空白的羊皮纸。纸张干净,没有任何异常。
他暂时想不明白,只能将这个疑问埋在心底。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读完这本书,从中找到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线索。
他将书合上,准备将其暂时锁进自己的私人保险柜里。
而就在他合上书本,手指触碰到那深褐色软皮封面的瞬间,他脑海中,那段关于【收藏家】的冰冷知识,忽然起了一丝微小的、新的变化。
一段新的信息,如同水到渠成一般,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的意识里。
【扮演法:身为一名收藏家,你应当对自己的藏品了如指掌。仔细研究你获得的每一件藏品,理解它的历史,解读它的内涵,并将其妥善地归档整理。每一次成功的解读与归档,都能让你更好地‘消化’它所蕴含的知识,让你离疯狂更远一步。】
李文愣住了。
扮演法?
消化?
这几个词,为他揭示了关于这个超凡世界的一个更深层次的秘密。原来,获得力量,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掌控这份力量,如何不被力量本身所蕴含的疯狂所吞噬。
而方法,就是“扮演”。
扮演“收藏家”。
李文看着手中的《静海市地方水文异闻录》,又想起了那枚被他藏在旧书堆里的【梦境残晶】。
原来如此。他之前的做法是错误的。他下意识地想要隐藏、隔离这些危险的“藏品”,却不知道,真正的“收藏家”,是需要去理解和掌控自己的藏品。
他必须去研究它们!
这个发现,让李文心中的迷茫和恐惧消退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和……一丝隐秘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