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 > 第168章  漕帮地产公司!

胡一刀的夸赞,卢璘听在耳中,只是淡淡一笑。
这种看似恭维,实则掂量的场面,与前世商业谈判桌上的软性博弈,并无本质区别。
卢璘当然不会被胡一刀迷惑,以同样的方式还了回去。
寥寥几句,胡一刀便察觉出,卢璘身上没有半分少年得志的浮躁,沉稳得不像个年轻人。
这份沉稳,反倒让胡一刀对信中所写,隐隐多了一丝期待。
试探过后,胡一刀也不准备再绕圈子。
他身子微微前倾,刚才斯文气瞬间被一股江湖人的锐利取代,脸上笑意全无,目光灼灼地看着卢璘:
“卢案首的来信,胡某反复看了三遍。”
“脱漕籍、改官商、年入五十万两。”
说到这里,胡一刀顿了顿,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江湖人最忌讳两件事,一是画饼充饥,二是拿我们当刀使。”
“如果卢案首打的是后一种主意,我漕帮这几万张吃饭的嘴,可不会答应。”
说完,若有若无地瞥了一眼雅间门外。
胡一刀的意思很直接,卢璘也听明白了。
今天要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自己怕是没那么容易走出这聚丰楼。
可卢璘既然敢来,自然是有十足的底气。
无视胡一刀隐含威胁的眼神,卢璘轻笑一声,不答反问:
“二当家可知,朝廷去年光是拨给江南道的漕运修堤银,便有八十万两?”
“可真正落到河工实处的,又有多少?”
“据我所知,不足三十万两。”
此言一出,胡一刀心头狂跳,有些发懵。
这个数字,精确到万两的数字!
卢璘怎么会知道?
漕运贪墨,他身在其中,自然清楚。
可就连他也只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根本做不到像卢璘这般,将账目说得如此清晰。
光凭一个致仕的礼部尚书沈春芳,就能有这么大的能量?
连户部的机密账目都能搞到手?
还是说,这根本就是卢璘自己推算出来的?
卢璘说完,好整以暇地给自己倒了杯茶,又抬手给胡一刀添了一杯,脸上满是轻松写意。
可此刻的胡一刀,确实满脸沉重,哪里还有半分喝茶的心思,脸色纠结不定。
一旁的陆恒完全摸不着头脑,自己明明就站在现场。
琢之说的每一个字他都听得懂,可连在一起,却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琢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能让胡二当家,脸色变得如此难看?
卢璘则对胡一刀的反应,没有半分意外。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藏着三重意思。
其一,是敲打与警告。
漕帮的生存逻辑,就是建立在朝廷的腐败之上。
卢璘直接点破这层窗户纸,就是在告诉胡一刀,你们漕帮那点见不得光的勾当,我一清二楚。
你们不过是分食残羹的小角色,是随时可能被抛弃的棋子。
其二,是埋下合作的钩子。
八十万两的预算,三十万两的实支,中间那五十万两的差额去了哪里?
这恰好就对应了信中“每年五十万两净利”的承诺。
意思很明白,这笔钱,与其让那些脑满肠肥的官员吞了,不如我们合作,一起把它赚了。
其三,便是最简单粗暴的,秀肌肉。
我知道你们不知道的,我能拿到你们拿不到的账本。
我上面有人,有随时掀翻桌子的能力。
胡一刀正是听懂了这三重意思,所以才会如此纠结。
卢璘喝完一杯茶,见火候差不多了,决定再添一把火。
放下茶杯,进一步逼迫:
“若漕帮继续给他们当这把脏刀,背这个黑锅。等到明年朝廷彻查亏空,需要几颗人头来顶罪时……”
“二当家猜一猜,户部那本见不得光的账,会先指向谁?”
胡一刀闻言终于有反应了,冷笑一声:“你这是在威胁我?”
卢璘却慢悠悠地摇了摇头。
伸出修长的手指,沾了沾杯中剩下的茶水,在桌面上,画出了四个数字。
“35,25,30,10。”
“不,我是在给二当家一条活路。”
“这是我为漕帮设计的,新的股权结构。”
股权?
胡一刀听不懂这个新词,但听到那个股字,也大概能猜到是分成的意思。
只是,这四个数字,又代表着什么?
卢璘笑了笑,开始了路演。
先是指着第一个数字“35”,开口解释:
“漕粮运输,占三成五。官府的常平仓,各地的赈灾粮,这些漕运业务,都可以由你们来做。”
然后,又指向“25”:
“官盐承包,占两成五。江南道的盐税,向来是国库重地。改制后,新漕帮将获得官盐的水路专营权,利润占两成五。”
最后,是“30”和“10”。
“运河码头地产,占三成。船税抽成,占一成。”
“这就是我为二当家设计的,漕帮未来的利润来源。”
听到这里,胡一刀的呼吸已经开始变粗了。
官粮!官盐!船税!
胡一刀怎么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润有多大。
可那个运河码头地产,又是什么东西?
还有,这些又该如何实现?
虽然心中还有无数疑问,但胡一刀此刻已经可以确定。
眼前的卢璘,绝不是在无的放矢。
他是真的有东西!
一瞬间,胡一刀的眼神彻底变了,之前所有的戒备、怀疑、狠厉,统统化作了热切。
卢璘对胡一刀的反应,毫不意外。
画饼造梦,宣讲ppt,这可是前世的贾老师的拿手好戏。
一旁的陆恒听得云里雾里。
他家里就是经营布庄的,从小耳濡目染,自问对生意经不说精通,也算略知一二。
可卢璘口中冒出的这些词,他是一个比一个陌生。
股权?地产?
这些词拆开来每个字他都认得,合在一起,却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就如此前卢璘所说的什么四大米行做空,高位抛售,打破空头预期之类的,他也都是一知半解。
琢之的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闻所未闻的东西?
卢璘当然不是在给胡一刀画饼。
这些天在半亩园,他除了统筹平抑粮价的各项事宜,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研究大夏朝的各种卷宗和数据。
平抑粮价是一方面,借此机会壮大自强社,锻炼出一支核心队伍是另一方面。
卢璘也需要为自己的将来,提前绸缪。
漕帮,就是一个很合适的实验对象。
港口码头,古往今来都是能下金蛋的鸡。
将其握在手里,就等于掌握了一条源源不断的财路。
以大夏如今的商业发展水平,沿河的码头、仓库、以及周边地皮,完全可以由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进行统一收购、开发、租赁。
一句话,成立漕帮地产公司!
这些构想,都是他结合临安府的舆图与自强社搜集来的各类数据,反复推演得出的结论,绝非脑袋一拍,随口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