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名家教子书父亲的榜样(中国篇) > 让孩子以书为友

让孩子以书为友
和很多聪明的小孩一样,王乃庆也有很多问题,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肥皂为什么会有泡泡?”这让王则敏想了很久,也问过很多人,就是得不到答案。于是,他专门给一位学化工的工程师打电话,工程师花了40分钟给他解释这个问题。
但是,王则敏并没有告诉他的那一大套理论原封不动地说给王乃庆,因为当时他才4岁。王则敏说,他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是因为他觉得小孩提出这样的问题,实在很不寻常。当时他想,要是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哄骗这么小的孩子当然绰绰有余。但他觉得不能去哄骗小孩。
王则敏认为,将来孩子的问题会越来越多,问题一多,父母把所知道的告诉他,会带来很多后遗症。第一,如果父母告诉他的答案不正确,对他就会是一种伤害,因为他的大脑这时候就好像一张白纸,你告诉他什么他就印上什么,而且可能终生难忘。第二,有时候孩子的问题,父母可能回答不了。如果这样,孩子可能会因对父母亲产生不满。
为了避免这些后遗症,王则敏决定,将来孩子提出任何问题,他决不轻易给孩子答案!而是帮孩子买书,和他一起找答案。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他一定很想知道答案,而父母突然买一本书摆在他面前,他就会迫不及待地把书看完。看完之后,他就会把正确的答案永远印在脑子里了。
因此,到王乃庆8岁的时候,他已经有三书柜的书了。书的种类应有尽有,但仍以自然科学方面为最多,这些书是在他从识字开始,王则敏不断地给他购买、累积起来的。
书的累积过程和王乃庆的求知过程有着极密切的关联,所以从他书籍难易层次的分类,可以看出求知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图书、漫画表达方式的读物,像图解科学文库、东方少年科学丛书、自然科学园地等为代表,是他三四岁时知识的来源。第二阶段:有现代科学、宇宙的时代、中华儿童百科丛书等图文并重的读物为代表,这是他四五岁时的知识宝库。可以看出书的内容和层次都比第一阶段为广、深了。第三阶段:电子的故事、爱因斯坦,以及牛顿杂志的订阅,已使他阅读的层次,进入类似成人求知方式的模式了,此时约在六岁以后。从这三阶段的跳跃可以看出,王乃庆比一般孩子快得多。
总起来说,4岁以前的书大部分是王则敏买给他的,因为那时他还没有选书的能力;有一些则是王则敏在孩子还没识字前买的,等孩子看得懂时再给他,另有一些是带着孩子一起选购的。但4岁后,由于智力快速地发展,王乃庆以自己看书的经验,加上思考,决定了自己阅读的方向。
王则敏认为,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要不是有不良影响的书籍,都不加干涉。他希望父母也帮自己孩子建立一个属于他的“书香世界”,鼓励孩子时常阅读,时常购买新书,这种最有效的运用才能让“书香”飘得久、飘得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泉源。一个人无论是想提高自己的智慧,还是想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理论的基础,都需要通过认真读书来获得。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读书特别推崇,他曾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学生的第一个爱好就应当是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读书是一个人通向成功之路的必然通道,在这条道路中总有一些有魔力的按钮,按下去就可以放出内在的力量,那是他拥有的巨大资源。这些资源一经开发,就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帮助他获得真正的成功。
教子点睛: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坚持都是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读书当然也不例外。要让孩子以书为友,坚持天天读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沁人心智的读书之乐,才能逐渐超越过去的自我,感觉就像是在他自己面前重新打开了一扇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