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无不让
【原文】无不让也,不可,说在始。(《墨子·经下》)
【大意】什么都要礼让是不可行的,必须保有初始条件。
墨子认为,礼让是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并不是任何都可以礼让,必须有底线。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素来有谦逊礼让的传统,这对于增强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不分时宜、不假思索地滥施礼让,则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儒家主张:“君子胜不逐奔,揜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要求在得胜之后,不去追击败逃的敌人,对那些已经丢盔弃甲的敌人也不再用箭射杀,敌人溃逃时车辆陷住了,就应帮他推车。在儒家看来,只有这样才算是“君子”的行为。墨家则尖锐地指出,这种假仁假义礼让的背后,实际是纵容暴乱之人去残害父母,危害世人,天下没有比这更不义的事了。春秋时期的宋襄公,就是一位“不杀黄口,不获二毛”、坚持对敌礼让的儒家信徒。宋国与楚国交战,在形势对己方有利的情况下,宋襄公却仍固执地一再对敌礼让,这就好比有人要来杀害自己,自己却还以利刃相赠一样,最终丢掉了有利的形势,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成为天下的笑柄,故墨子曰“无不让也,不可”。
在现代社会,“让”与“不让”时机的掌握尤为重要。我们在追求统一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强调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社会成员间就又不可避免地出现竞争,因此不能无所不让。在国际交往中,本着加强与他国经济合作与友好往来的目的,只要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前提,在经济领域的某些方面我国可以适当地做出一定让步,但如若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问题,我们是决不能做出丝毫让步的。
让是一种美德。掌握了让的方法和要诀,知道何时该让何时不该让,就称得上是一个智者了。
古人说,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真可谓一让值千金。
下棋时让对方两子,是高手之举;打球时不计较一分的得失,是大家风范。让,意味着一种实力、一种信心、一种大将风度。
走路时让同伴先行,吃饭时让客人上坐,分东西时让同事先得,乘车时给老人小孩让个座。让给社会带来一种温情文明的氛围,给人与人之间增添了一份宽厚和期待。
生活中的许多矛盾、纷争、殴斗,常与未掌握让的艺术相关。有时因一句话不慎,便打得头破血流,甚至丢了性命,的确不够明智。
有理的人才有资格言让,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得理且饶人。真理在握,大可不必气势汹汹;心平气静,更能以理服人。
无理取闹,闹不过自认倒霉,那不叫让,而是本该受罚。
有理的畏畏缩缩,无理的反而振振有词,以至善恶不分,黑白颠倒,坏人得志,好人遭殃,这不叫让,而是软弱可欺。让是一种策略。对方错了,不要一棍子打死,给对方一个认识错误的机会,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军事上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退我追”;讲“迂回包抄”;讲“故意留下一个破绽,拍马便走”。这就是让的辩证法。
让的实质即为退一步,进两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