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摆脱思维惯性
人是惯性的动物,抗拒改变是自然反应,也是必然的过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立即全心全意地接受改变,接受新事物意味着放弃旧东西,意味着改变旧有生活模式。人类天生是拒绝改变的,所以抗拒改变出于人的本能。我们今天用惯了电话,没有电话已经无法工作和生活,要知道贝尔刚发明电话时,人们嘲笑人是不可能对着一个装满电线的匣子说话的。
如果你只想保持眼前舒适顺畅的生活而毫不思变,很可能是因为习惯了,或害怕失败,反对任何新的尝试。“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我做这一行以来,从没听说过这种事……”一旦自我设限,只会墨守既有规则时,有趣的新组合以及打破规则的创新,就永无冒出头的机会。不管怎样,抗拒改变的心态会牵拌你前进的脚步。
我们都听说过关于青蛙的故事,如果将一只青蛙放到80度的热水中,它会马上跳起来直到逃出热水来拯救自己,但是如果将这只青蛙放到一锅冷水中,青蛙是不会跳跃的,因为这是它喜欢的环境。但是,当我们慢慢给锅加热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只青蛙很可能最终被烫死在锅里。因为水温变化太慢,青蛙感觉不到,等到它感觉到必须离开的时候,它已经丧失了生理的机能。
当青蛙被放到80度的热水中的时候,它很快就发现了变化,它知道继续呆在这种水里是危险的,是在做错误的事情,必须逃出去才能存活。但当锅里的水温慢慢升高的时候,它没有很快感觉到变化,继续呆在那里,即便感觉到了一些微小的变化,它仍然侥幸地认为自己是可以承受着小变化的,于是继续停在锅里,这无疑是做了错误的事情,直到生存的机会完全丧失。
再看看我们人这方面的反应吧。
时代的进步,开车的人越来越多,耳闻目睹的交通事故的也越来越多了。据报载,某市对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开车出事故的人中约40%是老板亲自开车惹的祸。为什么老板开车容易出问题呢?进行一番分析。一是老板应酬多,自然就会有推不掉的应酬,喝了酒,酒精是不受老板控制的,觉得没事,结果出事了;二是老板财大气粗,往往效率为先,遇上红灯,遇上单行,就想违章不就是几个钱的事吗?于是毫无束缚,宝马成了野马。三是老板无论在企业,还是在社会上往往都能呼风唤雨,在办公区域,行人自然主动退让,任其先行,而一旦开车,就忘记此时自己是司机角色,还以为别人开车也会让,于是抢行,占道。
还有,如果是一个经常由别人开车而自己常坐的领导,假如有一天独立外出办事,就会有走错门的现象:见了车,不是去驾驶座,而直奔领导座。甚至发生过奇怪的一幕:有人为一把手颁奖,一把手站在了等待颁奖的位置,而那个人却直奔上了领奖台,领奖者和颁奖者都有了一丝短暂的尴尬。在这种换位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出错,这是惯性思维惹的祸。
管理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不久,到下属的部队检查炮兵操练的情况。他在几个部队发现相同的情况:在一个操练单位中,总有一位士兵始终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一动不动。军官实在想不通怎么回事,就上前问了,得到的回答是:操练条例是这样要求的。军官觉得奇怪,回去查阅条例,终于搞清楚了。
在非机械化时代,是用马车运载大炮到前线的,站在炮管下面位置的士兵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以便在大炮发射后调整由于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缩短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已经机械化和自动化了,不再需要拉马缰绳了,操练条例却没有及时调整,因此出现了不拉马缰绳的士兵。长期以来,炮兵的操练条例始终坚持着原来那个时代的规则。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不拉马缰绳的士兵”到处都是,惯性思维真的是前进途中的一个羁绊。
还有一则试验也说明思维惯性是很可怕的。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前面的毛毛虫爬行。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行。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不停地坚韧地爬着。一连走了7天7夜,终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
毛毛虫的悲剧在于惯性思维,在于盲目跟从。这其中,只要任何一只毛毛虫稍微与众不同,有所改变,就立即会吃上松针,悲剧就不会发生。很多时候,我们人何尝没制造过很多这样的悲剧呢。
老实人启蒙:
很多人都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人类的一种顽疾。而它又是那么可怕,那么具有危险性和破坏力。所以还是尽早的摆脱思维惯性吧,别让它吞噬了你的旺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