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五、家庭的力量

五、家庭的力量
破格录取比重之大出乎意料,令人不禁对学生家长的背景产生好奇。能迫使学校为其破例要得拿出足够分量的砝码。对高一六班学生家庭背景的考察分别从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三个维度进行,对应的三项指标为父母受教育经历、父亲职位、家庭年收入。
关于家庭背景调查主要有三个担心:一是家长因不愿透露信息而不予合作;二是家长因不希望孩子了解家里真实经济状况不予合作;三是询问家庭收入方面的敏感问题可能给学校带来麻烦。笔者首先征得了校长的“默许”,保证调查以个人名义进行。因而选择了发放家长信加问卷的方式,这样能够建立笔者与家长的个人对话,避开能够代表学校的各种场景。设计问卷时,为防止对正式生和无学籍生所作区分是为了考察正常考取的学生和靠家长帮忙进入的学生家庭的区别,因此在本章将三名“黑哨”生划入无学籍生组更为妥帖。但关于父母学历和家庭收入的匿名问卷在分组发放时未考虑到这点,因此,笔者仅在本章第一节父亲职业的分析中将全班学生按进入方式分组,分别更名为“正常考入学生”和“破格进入学生”,二、三节学历和收入仍按有无学籍分组。
1
父母职业
表6
高一六班学生父母职业分布()
父亲
母亲
全体
正常考入
破格进入
全体
正常考入
破格进入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层
154
83
267
0
0
0
经理人员阶层
410
333
533
143
91
231
私营企业主阶层
20
42
0
00
00
00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231
292
67
514
591
385
办事人员阶层
103
125
67
257
182
385
个体工商户阶层
26
42
00
29
45
00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51
42
67
29
45
00
无业、(半)失业阶层
0
0
0
29
45
00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可以看到,高一六班学生父亲职业最集中的领域是经理人员,占全班41,其次是231的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占154。三者相加为795,属于管理者或知识分子阶层。其余只有不到20的父亲属普通办事员、个体工商户和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无业、失业者的人数为0。学生母亲没有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主要集中于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阶层。
正常考入的学生中,父亲属于经理人员阶层及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学生数量过半,两者相加达到625。其次,办事人员阶层占125,另有83属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父亲职业最集中的前两个领域与全班总体情况一致,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办事人员的位置对调。在破格进入的学生当中,排在经理人员之后第二集中的职业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比例高达1/4以上,此外,属于经理人员阶层的比例也超过全班平均值,约为1/2,两者相加为80,即高达八成的破格进入学生的父亲处于社会十大阶层顶端的两个分类,而正常考入学生的这一数据仅为它的一半。在母亲所属阶层中,比起正常考入学生的母亲,破格进入学生的母亲更多来自经理阶层。超过半数正常考入学生的母亲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而破格进入学生母亲来自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阶层的各占四成。从父母职业所属社会阶层来看,无疑破格进入学生比正常考入学生的家庭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其中父亲的优势更为明显。
为了便于和已有的社会阶层数据进行比较,笔者将高一六班学生父母职业情况对应陆学艺关于中国社会十大阶层2001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划分(陆学艺,2004)。十大阶层数据是全社会统计结果,因此也应以高一六班父母双方整体情况与之比较;另外,由于学生均来自北京城镇家庭,没有家长是农业劳动者或产业工人,为了使数据更具可比性,笔者将全国十大阶层数据中占603的产业工人及农业劳动者两个阶层去掉,重新计算其余397的劳动者在各自阶层中的分布,得到结果如表7。
与全国水平相比,高一六班家长呈现高阶层人数多、低阶层人数少的特点。位列十大阶层之首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全国非工农人口中比例仅为53,在高一六班学生家长中占81,是全国水平的15倍。而这15倍主要是破格进入学生的贡献,正常进入学生家长属这一阶层的低于平均水平,破格进入学生却是平均水平的27倍。经理人员阶层是高一六班家长相比全国水平优势最大的地方,是全国经理人员阶层比例的7倍。相对的,在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阶层,高一六班仅是全国水平的1/7和1/9,破格进入学生家长比正常进入学生家长更少。
表7
陆学艺全国社会阶层构成与高一六班父母阶层比较()
全国十大阶层
重算后的八大阶层
全体学生
正常考入
破格进入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1
53
81
43
143
经理人员阶层
16
40
284
217
393
私营企业主阶层
10
25
14
22
00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46
118
365
457
214
办事人员阶层
72
181
176
152
214
个体工商户阶层
71
179
27
43
00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112
282
41
43
36
无业、(半)失业阶层
48
121
14
22
00
总计
397不含工农
100
100
100
100
根据杨东平等人对北京、苏州、宁波等10个城市普通和重点高中学生父亲的职业调查,高社会阶层家庭均显露出优势,重点中学中的高阶层家庭比例是普通中学的16倍,低阶层家庭比例只有普通中学的3/5。北京市的阶层分化更为突出,高阶层家庭占一半以上,而低阶层家庭不足1/10。高一六班父亲职业与北京平均水平相比仍具有显著优势,学生全部来自中高阶层家庭,高阶层家庭比例795,分别是北京和十城市重点中学平均水平的14倍和18倍。
表8
不同范围学生父亲社会阶层比较()
普通中学十城市
重点中学十城市
重点中学北京市
全体
高一六班
正常考入
高一六班
破格进入
高一六班
高阶层: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261
421
573
795
749
867
中层:职员、办事员、个体、私企、其他
328
309
345
205
251
144
低阶层:工人、农民、下岗、失业、家务
407
270
79
0
资料来源: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三名“黑哨”生的父亲均处于十大阶层顶端的前两个阶层内,分别是北京铁路部门中高层领导、铁路系统下属公司高层领导、国有银行省级分行的行长,1人属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人属于经理人员阶层,3人的数据给所在组的平均水平带来不小的影响,确实提高了非正式进入学生组在高阶层所占比例。后面的分析将他们与正式生划为一组,反映的是e中在籍学生的情况,但少数破格录取学生对整体水平的影响是始终存在的。
2
父母教育水平
表9
高一六班学生父母学历分布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
技校/中专
大专
本科
硕士及以上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父亲
全体
0/0
2/5
0/0
2/5
7/175
22/55
7/175
正式生
0/0
2/71
0/0
2/71
6/214
15/536
3/107
无学籍
0/0
0/0
0/0
0/0
1/83
7/583
4/333
母亲
全体
0/0
2/5
2/5
3/75
13/325
16/40
4/10
正式生
0/0
2/71
1/36
3/107
9/321
11/393
2/71
无学籍
0/0
0/0
1/83
0/0
4/333
5/417
2/167
表10
高一六班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
父亲平均学历
母亲平均学历
全体学生
158
151
正式生
153
148
无学籍生
169
158
高一六班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情况如表9所示,半数以上学生父亲拥有本科学历,且各有175学生父亲拥有大专及硕士以上学历,其余仅有两人学历为初中,两人为技校/中专,90学生父亲学历在大专以上。在母亲情况中,本科学历占40,大专占325,硕士及以上占10,总共825有大专以上学历,最低学历也是初中。从表10可以看到,高一六班父母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5年,相当于完成本科教育,父亲平均受教育年限比母亲略高。无学籍生父母受教育时间更长,父亲比正式生多16年,母亲比正式生多1年。在拥有最高学历的家长中,无学籍生的父母数量均超过正式生。
正式生父亲的学历跨度从初中到硕士(及以上),一半集中在大学本科。无学籍生父亲的学历全部在大专以上,也以本科占多数,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均高于正式生。学历最高的7人中,3名是正式生家长,4名是无学籍生家长,分别在正式生及无学籍生的有效问卷中占107和333。正式生母亲学历从初中到硕士(及以上)皆有,主要集中在大专和本科,两者共占七成。无学籍生母亲学历最低为高中,同样以大专、本科为主,但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均高于正式生。学历最高的4人在正式生家长和无学籍生家长中各2人,占各自的71和167。正式生父亲的平均学历为大专,无学籍生父亲平均学历为大学本科,比正式生高出一级。两者的母亲平均学历都是大专,但无学籍生略高。
因此,无论从学历分布还是平均水平来看,无学籍生都较正式生略胜一筹。
将高一六班情况与全国相同年龄段人群比较,结果如下:
表11
与按年龄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比较()
未上小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大本
研究生
高一六班父亲
0
0
5
5
175
55
175
正式生父亲
0
0
71
71
214
536
107
无学籍生父亲
0
0
0
0
83
583
333
全国40~44岁男性
12
189
586
138
44
28
02
全国45~59岁男性
15
188
509
219
44
23
03
高一六班母亲
0
0
5
125
325
40
10
正式生母亲
0
0
71
143
321
393
71
无学籍生母亲
0
0
0
83
333
417
167
全国40~44岁女性
38
315
505
93
32
14
01
全国45~49岁女性
58
351
412
137
29
12
01
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高一六班学生家长年龄在38到53岁之间,父亲平均年龄452岁,母亲平均年龄438岁,大部分处于40~50岁之间。全国有半数40~50岁的男性是初中学历,达到大本及研究生或更高学历的只有26到3。而高一六班正式生父亲的最低学历是初中,约60拥有大本及研究生或更高学历。在父亲学历部分,初中学历的比例高一六班是71,而全国水平在50以上;而大本一栏高一六班是536,全国水平仅不到3,研究生学历的比例更是全国水平的50倍左右,与全国同年龄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巨大。
表12
不同类型高中学生父亲学历分布
普通中学十城市
重点中学十城市
全体高一六班
正常考入
高一六班
破格进入
高一六班
大专以上
186
375
900
857
100
高中/中技/职高
464
379
50
71
0
初中及以下
349
244
50
71
0
资料来源: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无论是城市普通高中还是城市重点高中,其学生家长学历在全国水平中已呈现优势,而高一六班学生家长即便与学历水平较高的城市重点中学相比,仍具有压倒性优势。高一六班学生家长仅完成义务教育的父母各有2人,人数极少,而有90的父亲和825的母亲完成了高等教育。
3
家庭收入
高一六班学生平均家庭年收入172
226元,其中最高的80万元,最低的18万元,存在40多倍的差距。最高收入的家庭来自无学籍生,最低收入家庭来自正式生。
表13
高一六班学生家庭年收入(单位:元)
平均家庭年收入
最高年收入
最低年收入
全体学生
172
226
800
000
18
000
正式生
140
815
500
000
18
000
无学籍生
203
636
800
000
100
000
10万元以下有8名正式生,包括18万元的家庭1户,5万元的2户,54万元1户,6万元2户,8万、9万各一户。而无学籍生中最低家庭收入为10万元。两方的集中区域都在10万到20万之间,但无学籍生显然在高收入的一端延伸得更远。对比收入问卷以及家长职业的资料,笔者认为无学籍生两份拒答的收入问卷极有可能出自高收入家庭。根据掌握的数据,无学籍生的平均家庭年收入比正式生的平均家庭年收入高出62
821元。
北京市统计局的居民生活调查,将城镇住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成五等份: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高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各组户数均占总户数的20,根据2008年5
000户城镇居民家庭每人现金收入数据(http:bjstatsgov/tjnj/2009–tjnj,表13),以及此次调查抽样家庭平均人口28人的数据(同上,表14),可得出城镇居民家庭现金总收入的数据,如下表:
表14
北京5
000户城镇居民家庭2008年现金收入(单位:元)
全市平均
低收入户20
中低收入户20
中等收入户0
中高收入户20
高收入户0
家庭总收入
77
498
33
914
52
752
68
334
89
242
147
042
与全市平均家庭年收入77
498元相比,高一六班学生的平均家庭年收入172
226元,超出北京市平均水平94
728元。其中正式生比北京市平均水平高63
317元,无学籍生则高出126
138元。根据北京市分层统计数据,高一六班学生家庭属于低收入家庭的有1户,中低收入家庭3户,中等收入家庭2户,全部为正式生家庭;中高收入家庭12户,分别是8户正式生和4户无学籍生的家庭;高收入家庭20户,其中13户正式生家庭,7户无学籍生家庭。全班842的学生来自中高收入家庭,而无学籍生全部为高收入家庭子女。
表15
高一六班与北京市家庭收入分布比较
低收入户
中低收入户
中等收入户
中高收入户
高收入户
总计
北京市
20
20
20
20
20
100
全体学生
26
79
53
316
526
100
正式生
37
111
74
296
481
100
无学籍生
0
0
0
364
636
100
高一六班无论正式生和无学籍生,家庭背景的各项指标均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其中无学籍生的优势更为惊人,在高职业地位和高学历水平的基础上表现出能以数字衡量的巨大收入优势。此外,在父母学历和家庭收入两方面的统计中都将三名破格录取的“黑哨”生划入正式生的行列。从他们父亲职业所处阶层推测,这样的划分极有可能拉高了正常考入学生家长在学历、收入上的平均水平,降低了非正常进入学生的数值。而统计数据所不能显示的是,无学籍生家长具体单位和职位传达的信息,其中不乏国家垄断行业、能源产业、中央部委的中高层领导,即便可见的收入优势不大,也足以在权势方面压倒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