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应届与复读,此消彼长
1
复读生规模不断扩大
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前,是中专、技校辉煌的时代,高中考大学这条升学之路并不像现在这么火热,高考应届生和复读生都没有现在多。但是由于辉中在县内的地位,高考落榜生还是选择来辉中复读,所以它一直都维持着相对较大的复读生规模。从学校历届统计资料来看,2000届以前,学校高考报名应届生多于复读生,但那时复读生的上线率也高于应届生,自然那时高考上线率整体是很低的。从有资料的1997届来看,高考复读生的规模已经不小,但是并没有超过应届生。复读班每届在5个班以下,高三班级全部在15个左右,即是说每届复读班级数约三分之一强,当然复读班的单个班级学生数是超过应届班的,但无论如何,那时高考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应届生。
2001届,辉中的复读班为6个,报名人数571人,占总报名人数的439。接下来的两届都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2003届和2004届复读报名人数减少是有政策原因的。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但是,这个政策后来显然没有继续落实,反而呈现了“报复性增长”。2005届高考复读班增至8个班,2006届至10个班,2008届9个班,2009届与2010届分别是10个班。且2009届的高考报名人数中,复读生868人,占总数1
690人的513,第一次超过了应届生的人数,这一趋势延续至2010届高考。下表为历年高考报名人数详细统计。
表8
辉中历年高考报名[17]情况
年份(届)
高考报名人数
应届班
复读班
报名人数
(班级个数)
占总数比
报名人数
(班级个数)
占总数比
2001
1301
730(6)
561
571(9)
439
2002
1365
800(5)
586
565(9)
413
2003
1085
776(5)
715
309(11)
284
2004
1289
817(6)
634
472(12)
366
2005
—
—(8)
—
—(10)
—
2006
1782
910(10)
511
872(11)
489
2007
—
—
—
—
—
2008
1806
989(9)
548
817(14)
452
2009
1690
822(10)
486
868(12)
513
2010
1552
681(10)
439
871(12)
56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复读班的规模从5、6个班,到现在的10个班,班级数从三分之一到现在的一半,规模增长趋势一直存在。因为教室数量的客观原因,复读的班级数增加受到约束。因此,报名人数的显著增加源于班内学生数量,复读班的班级人数比正常多30到40人。
2
应届考生比例下降
辉中在县内一直是规模比较大的高中,高考学生数量也比较多。有资料显示,1997年就有1
222人参加高考,但那时应届生是多于复读生的。从统计资料来看,应届生班级数一直变化不大,都维持在10个班左右,每年变化不是很大。高考报名总数的增加,主要在于复读生,相对而言,应届生所占比例却在减小。从表9的数据来看,在2008届高考以前应届生的数量都是超过复读生的,但是从2009届开始,应届生报名所占比重低于复读生。2009届应届生占总报名人数的486,这一比例在2010届下降到了439。
应届生的招生方式也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辉中从2002级起招收初中毕业生政策改变,放弃以前的划区入学,而改为全县统一分数线,即以全县初中毕业生成绩排名,取前600多名,这种拦腰划断的做法延续至今。所以,2005届毕业的应届生质量也是比较高的。但是应届生的生源质量似乎并没有因此而高过复读生。2008届的应届上线率高于平常——应届普通班高考上线人数在38~40人左右,依照一般班级规模推断,上线比例将近50左右。但是仍然低于复读班的每个班级上线人数,除去复读班班级规模大这一因素之外,复读班上线率比应届班仍然不差,甚至高于应届班水平。
3
此消彼长
基于前述可以看出,辉中的复读班一直呈增长趋势,而应届班相比较而言却在下降。表9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趋势变化。从2001年开始(除过2003年和2004年)可以看出高考报名总人数是在增加的,但是复读生增加的绝对值和速度都大于应届生。因为从取消复读班的政策,2003年和2004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不增反降也可以看出,高考报名人数增长的动力在于复读生而非应届生。
事实上,辉中的高考本科上线率一直在30~60之间浮动,1999届高校扩招之前高考录取率一直略高于30,从1999届开始上线率开始升至50左右。比较明显的是从2004届复读班规模扩大以来,上线率开始升至50以上。复读生的增长直接带来了高考上线率的增长,详见下表统计。
表9
辉中历年高考升学率[18]
年份(届)
统计考试人数
本科上线人数
上线率
1997
1
222
402
329
1998
1
134
446
393
1999
1
075
498
463
2000
1
178
698
593
2001
1
299
442
340
2002
1
389
446
321
2003
1
134
562
496
2004
1
300
745
573
2005
1
290
828
642
2006
—
871
—
空缺
—
—
—
2008
1
806
912
505
2009
1
697
976
575
2010
2
048
1270
630
伴随着复读班规模的增大,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都呈现了增长的趋势,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那么,高考上线的学生中,多少是应届生,又有多少是复读生呢?复读生的增长是否造成了应届生上线人数的相对下降呢?下表的统计可以解答这一问题。
表10
辉中历年高考成绩统计
年份(届)
高考上线人数
应届班
复读班
上线人数
占总数比
上线人数
占总数比
2003
525
305
581
220
419
2004
683
370
542
313
458
2005
813
420
517
393
484
2006
872
393
451
479
549
空缺
—
—
—
—
—
2008
912
340
373
572
627
2009
976
307
314
669
686
2010
1237
483
391
754
610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每届高考上线的学生中,应届班的比例是呈直线下降的,只有在2010届的时候稍有回升,从2003届的581到2009届的314,6届时间下降267,降幅达459,而复读生则从2003届的419上升到2009届的686,上涨幅度为651。由此可以推断,复读生规模的增大是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的增加的主要原因。
上表显示,在参加高考与上线的比率上应届生与复读生呈现此消彼长之势。这一势态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意味着要想考上大学,更多的考生不得不选择复读。道理很简单:复读可以增加竞争力,复读的成功在挤压应届生的成功的概率。
四、付出与梦想
高中已经超出了义务教育的阶段,高中的费用也比义务教育阶段高出很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也开始实行免费政策的时候。辉中因为是省级重点高中,学费要比其他普通高中高出一倍多。而随着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三年高中的生活费也绝对是家庭一项很大的开支。辉县并不是富裕县,县内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相比其他周边县也不是很发达。因此,读高中更多地变成一种“投资”,很多的家庭为学生的开支占到家庭开支的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内三年的花费成为很多农村家庭不可承受之重,还包括一些通过交高额费用进来的学生及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正常情况下,高中三年甚至高四的花费情况基本差不多,每个学生每年6
000至10
000元左右的花费,对于农民家庭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投入。高中三年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沉没成本”,高考落榜的结果也变成了一项“亏本”很大的经济账,唯一可以进行弥补的便是通过“复读”进入大学,这样前三年的投入才不会白费。
1
学生的花费
高中学生的花费基本包括学费及其他交给学校的费用和生活费用。辉中的开学缴费情况,以2009级高一第二学期开学时每个学生需要缴纳的费用为例,共计1
55244元,包含项目如下表所示:
表11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缴费情况(单位:元)
缴费项目
金额
学费
800
公寓费
260
电教教材费
5
自行车保管费
5
书费
45444
本子费
18
银行卡费
10
共计
1
55244
除了每个学生都交的学校部分的费用之外,笔者还对高一新生的花费做了小范围的调查,即对高一11班的学生花费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学生的日常花费主要是餐费、交通费和日常的临时花费,并不包括大宗的学习费用开支、学校收取的费用以及衣服、大件生活用品等。学生每星期的花费大概在50元左右,全班调查中的,61个有效回答的生活费平均为4946元。而学生的访谈中,学生自己认为每年的上学花费,包括学费等等大概在1万块钱左右。因为上高中以后学习方面的开支也比较大,比如课外辅导材料、电子学习设备等。而因为家庭情况不同,花费也很不相同,但至少每年花费都在六七千元以上。
表12
学生生活费情况(单位:元/每星期,共57份有效问卷)
范围
≤30
30~40
40~50
50~60
≥60
人数
1
7
16
26
11
表13
学生吃饭花费情况(单位:元/每星期,共57份有效问卷)
花费
≤20
20~30
30~40
≥40
人数
2
15
29
11
在对于全班62名学生的日常花费调查中,大约有一半学生的吃饭花费占到七八成。学生的日常花费主要在吃饭上面,一是因为学生的生活比较简单,主要在学校内活动;二是因为离家不是很远,其他花费并不通过学生自己,很多生活用品或者衣服由家长代为购置。
一般学期中收取的主要费用还有:补课费,资料费。一般每学期至少交给学校的钱为2
000元。按照前面所做的小调查的结果,平均为每星期4946元,但这个只包括每星期最为基本的花费,主要为吃饭和交通费用。每学期以20个星期计算,总共花费为1
000元。由上可以看出,每个学期学生最为基本的花费是3
000元,一年两学期即为6
000元。而如果再加上平时买资料的钱,买学习用品的钱。在电子学习设备比较普及的现在,p3、电子词典也是很多学生的必备装置。因此,每个学生每年花费基本在6
000元到10
000元之间。
gh父亲给商店送货,母亲为家庭主妇,还有一个妹妹在上小学四年级。家里经济情况还可以,问到具体收入时,回答是没有计算过,边挣边花。基本上在学校吃饭每天花大概5元。去年的学费所有共是1
900多元,一年要花1万元左右。
zf每星期的生活费在60元左右,但是每学期要花将近4
000元,包括学费。花费主要为吃饭、零食和交通费,零食花费在10元左右。
2
辉县的城镇居民收入
辉县是农业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或者经济作物种植。辉县也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属于全省中等水平。就这样的收入水平来说,供养一个高中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是家庭成员有老弱病残时则更为困难。
表14
西部x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年份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元)
数(1978=100)
绝对数(元)
指数(1978=100)
2005
2
052
3211
8
272
5349
2006
2
260
3465
9
268
5869
2007
2
645
3811
10
763
6485
2008
3
136
4215
12
858
7296
2009
3438
4603
14129
8018
来源于《西部x省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15
西部x省各市区(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单位:元)
地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8年
2009年
2008年
2009年
x市
13
225
16
346
3
500
4
186
来源于《西部x省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访谈的情况和实际经验中来看,一个四口之家的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供一个学生经济压力是相当大的。进行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如果一个核心家庭,一对父母加两个子女,是经济压力比较小的家庭。即使在这样的家庭没有无劳动能力老人,无父母丧失劳动能力者,一个家庭的货币纯收入4
186(按x市的标准算)x4=16
744,而辉中一个学生一年的花费基本在6
000至10
000元左右,若取平均值8
000元,一个高中学生将花去一个家庭纯收入的一半左右。这只是比较理想的情况,绝大多数家庭中不止一个学生,而且很多情况下另一个学生是大学生。或者有的学生是单亲或者父母之一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有老人需要赡养。在实际中凡是有上述情况的学生家庭都比较困难。高中的奖学金、助学金比例比较少,而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显然已经市场化。因为高中教育超出了义务教育的阶段,学生单方面承担了高昂的教育费用。
3
梦想
完成义务教育之后,中考成为第一次分流的标志。大多数农村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就结束了体制内的教育生涯,踏上社会生活。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不甘就此放弃学业,也因为没有别的选择,而不得不选择高中考大学的道路。尤其是能考上高中的学生,特别是能考上辉中的学生,极有希望完成向上流动这个可能,家长是要全力以赴支持的。而辉中就是通过辉煌的高考成绩为家庭和学生制造了这种梦想的可能性。在农村这种比较封闭和相对传统的环境下,放弃这种可能性是要承受比较大的社会压力的。笔者家附近就有一个农民没有供考上普通高中的女儿继续读书而遭到周围人的议论。
不论是进入辉中或者其他高中,教育的投入便已开始。高中三年之后无论是否录取,沉没成本都是相当巨大的。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决策似乎就是再增加一年的投入,获取成功。如果不复读,似乎就只有读大专、三本以及辍学三种选择。三本费用比较大,一般农村家庭承担不起,而且三本并非国家正式承认的本科学历,虽然大专就业不见得很差,但与本科学历也有本质不同,大多数人对于本科学历还是比较看重的,对个人今后的发展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要进入体制内单位的话。而辍学是最不划算的一种选择了,尤其是辉中的毕业生,三年的物质和时间成本,除非成绩太差,一般都不会做这种选择。由此可见,复读是一个比较理性地选择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否会有大量的学生高三复读,不是在高考之后决定的,而是在三年前就决定的。高考的实际录取率远远小于每年进入高中的学生,这就决定了高考之后大批学生复读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