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汁当醋蒜酱
要成功、有成就,靠的就是一份坚持与精进力。
“书圣”王羲之,为了练就一手好书法,常常是凝神苦思、废寝忘食。他经常在走路时,一边思考书法的结构,一边在衣服上来回行笔,年深月久,衣服也被划破;他每次练完字,便在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砚台,日积月累,池水由清转黑,成为有名的“墨池”。
有一回,王羲之正聚精会神地练字,忘了去吃饭。妻子郗浚便让家僮端一盘热腾腾的馍馍和一碗醋蒜酱,送去给他。王羲之仍旧专心伏案练字,家僮几次催促趁热吃下,王羲之只是随便应了几声:“好啦!就吃!”又自顾挥毫疾书。
家僮没有办法,只得去禀告夫人。郗浚来到书房,瞧见王羲之手里拿着一个馍馍往嘴里送,才一口咬下去,又赶紧吐了出来,弄得满嘴乌墨。看着妻子,王羲之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吃错了!”原来,在吃馍馍时,他心思仍在练字上,而把墨汁当成了醋蒜酱,蘸着吃了。
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毅力与精神,造就他在书法史上不凡的地位。诚如曾巩在《墨池记》所说:“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无论是学习或处事,要成功、有成就,靠的就是一份坚持与精进力。
《佛说孛经抄》中,佛陀以凿池做譬喻,勉励:“人所欲为,譬如穿池,凿之不止,必得泉水。”《禅林宝训》也说:“山中树林,一年生者,可作柴烧;三年生者,可作椅凳;十年生者,方可为栋梁也。”同样的,凡大事业,大成就,都必须持久有恒、奋勇不懈地努力耕耘才能致之。
只要我们专心尽力在目标上,分毫不马虎,扎实用功,还怕不能成功吗?
司空见惯的危机
即使天下太平,如果人人都已经习惯了安逸的生活,而不知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国家的危机啊!
隋文帝开皇年间,隋军打算大举伐陈。当时隋国的将领贺若弼,擅长于谋略,便布下了几个阵势,计划先从广陵引兵渡长江。
贺若弼首先安排人把军中的老马卖掉,再用这笔钱买入大量船只,密藏起来。接着,又购买五六十艘破船,停泊在河边,让陈朝的人误以为隋国并没有充裕的船备。
贺若弼又下了一道命令,要看守江边的营队换防时,先聚集于广陵,并且还要遍地插满旗帜、大设营幕。陈朝的人看到了,误以为隋军即将大举入侵,于是立刻准备了大队人马前往御敌。后来陈朝密探自隋营归来,说明了这阵势只是隋军驻江边的军队换防,并非出兵。陈朝将领听了,便卸下了心防。几次之后,陈朝对隋国营队轮换戍防时,大军阵势的变动已经习以为常,也就不再特别设军防备。
除此之外,贺若弼又安排士兵们,经常沿着江边打猎,故意制造人马喧腾的假象,让陈军以为隋军不是在练兵,好让他们疏于警戒。
等到时机成熟了,贺若弼真正统领隋国大军渡江时,陈军营队的士兵们依然毫无警觉,饮酒取乐。就这样,隋军无须耗费一兵一卒,便轻松地一举过江,直逼陈营。
有一句话说“人是惯性的动物”。惯性,就好比地球每天自转,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却一点都察觉不出来。个人在生活上的惯性,如果因习以为常而浑然不觉,便犹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或者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了。
贺若弼善于掌握人性的弱点,因此略施小计,使敌军渐渐失去了警备,便能轻松地达到目的。而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告诫我们,居安仍须思危,才能永保国家、人民的安乐。
类似的历史教训,如唐朝白居易的“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以及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无非是在说明,即使天下太平,如果人人都已经习惯了安逸的生活,而不知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国家的危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