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是击破一切困难的武器
有句话说得好: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有时候谁都指望不上,只能依靠自己。所以,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无论面临怎样的难题,我们必须学会勇敢。因为我们不勇敢,没人替我们去坚强,最后,所有的事还得自己来扛。
勇敢面对,发现生活的另一种美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本能地排斥各种缺憾,但总是有很多人躲不开缺憾的纠缠。历史在缺憾中堆积,日月在缺憾中交替,生命在缺憾中老去。我们总想活在没有缺憾的世界,可是没有了缺憾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呢?没有了月缺,夜夜圆月当空,会不会是一种单调?没有了风霜雨雪,天天艳阳高照,会不会是一种乏味?没有了悲伤,我们还到哪儿去体会快乐的价值?没有了苦难,我们怎么明白幸福存在的意义?
有一首歌中唱道:“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我要说:“缺憾让我们如此美丽。”寒冷让我们拥抱温暖,黑夜让我们追逐光明,孤独让我们感恩爱情,缺憾让我们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没有了缺憾,我们听不到梁祝化蝶的千古绝唱。没有了缺憾,我们无法感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意境。没有了缺憾,维纳斯的断臂怎能带来美妙的遐想?没有了缺憾,梵高的《向日葵》怎能怒放得轰轰烈烈?
其实,如果我们懂得正视缺憾,就会发现它是一种独特的美丽,它是完美存在的土壤。包容缺憾,就是包容整个世界;尊重缺憾,就是尊重每一个生命;战胜缺憾,才能让自己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她5岁的时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之后,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可她不会英语,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张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积极起来。张海迪凭着自己的毅力,在轮椅上唱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缺憾让张海迪增强了奋斗的动力,她凭着坚韧的毅力,为自己带来了人生的转机,成就了她一生的美好。事情往往如此,越是有缺陷的地方,越容易激发出勃勃生机。
上帝并没有创造出一个标准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如同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不过,有的人缺陷可能大些,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8岁的时候,有着一副非常“抱歉”的面孔,一副暴露在外、参差不齐的牙齿,那种畏首畏尾的神态,不管是谁见了都觉得好笑,甚至给以嘲笑。当他在教室里被老师唤起来背书时,更显得局促不安,他的呼吸急促得好像快要断了气,两腿站在那里直发抖,牙齿也颤动得像要脱落下来一样。他背出的句子含糊不清,几乎没人听得懂。背完后,他便颓然坐下,就像是个疲惫不堪的战士。
也许你以为他一定会性格内向、文静怕动、神经过敏、不喜交际、常常自怨自艾,恰恰相反,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种种缺陷而气馁,反而因为有了这些缺陷,他加快了自己奋斗的脚步,这种奋斗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他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学习,把那常常被人鄙视的气喘改成一种“沙沙”的声音,把内心的畏缩改成自信的行动。
缺陷造就了罗斯福一生的奋斗精神,这无疑是他经营一生伟业最可贵的资本。绝不把自己看作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当他看见别的孩子在操场上嬉笑、跳跃、东奔西跑、做着种种激烈的运动时,他也踊跃参加,从不退缩。他也能和大家一样骑马、赛球、游泳、竞走,而且常常名列前茅,并成为业余运动家。他常常以那些坚定勇敢的孩子们为榜样,自己也常常体验冒险活动,勇敢地对付种种恶劣环境。当他和别人在一起时,他总是用亲密和善的态度去对待任何同伴,主动与他们接近。这样一来,他虽然有着内向自怜的心理,但也被自己的行动克服了。他深知上帝从来没有创造一个标准的人,只要自己心境舒坦快乐,一切都将顺利得好像预先安排好的一般。
在升入大学前,他就经常自我鞭策,用有节律的运动和说话,恢复了他的健康。他使自己一改以前的懦弱,变成一个精力超群、强健愉快的人。他常常乘假期之暇,到亚历山大去追逐牛群、到洛杉矶去捕熊、到北洲去捉狮子,他那种勇敢强壮的姿态,谁还会想到他就是曾在学校里受窘的那个小学生呢?
沙漠干旱无比,为植物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机,然而有一种植物,很像草,它顽强地生活在沙漠中。它的生命力很强,即使晒干多年,再把这根草拿出来泡在水里24小时,它又会活过来。科学家们由此给这种普通的草取名为“沙漠玫瑰”,认为它是一种最美丽的植物。
人类也是如此,一个人的身上可能同时存在着缺陷和美丽。如果缺陷已经属于自己,我们就应该正确地面对它,不必太在意自己身体上的这种缺陷,把精力都放在自己该做的事上,并且积极进取,使自己更充实。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缺憾,有残缺没有关系,怕的是不思进取,那样才是永远的缺憾。
对于身体的缺陷,我们可以在心灵上进行弥补,让自己更有内涵。我们无法使自己外貌完美,但我们绝对有能力使自己内心完美。我们要拥有一颗晶莹剔透、美丽善良的心,做一个开朗、善良的人。尽管生活有那么多的不美好,只要我们勇敢地接纳,正确地面对,何尝不能创造生活的另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