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中等待——静候花开
在这个世上,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得之不易的,为了成功必须要学会忍耐。因为人生犹如潮水一般,有潮涨的时候,也有潮落的时候。在潮涨的时候我们要戒骄戒躁,不要得意忘形;在潮落的时候我们要充满自信,坚定如一。
人生总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忍耐,因为忍耐会带给我们力量,忍耐会带给我们机会。当我们收回拳头的时候,不是因为我们放弃了搏击,而是我们在积蓄力量,因为只有收回的拳头打出去才能更有力。
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自幼家境贫寒,温饱难继,读书对他而言自然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为了维持日常的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和帮别人做短工,后来又离乡背井到了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
一段时间以后,苏秦自以为学业有成,便迫不及待地告师别友,游说天下,以谋取功名利禄。数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而且自己的盘缠也用完了。在走投无路之际,他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跟乞丐没有什么差别。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虽然充满同情,但还是显得很冷漠;嫂子的鄙夷则更加明显,当见到他这副落魄的样子,扭头便走了,不愿做饭给他吃;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讥笑他说:“按照周人的传统,应该是安分于自己的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现在却好,放弃这种最根本的事业,去卖弄口舌,落得如此下场,真是活该!”
苏秦身为七尺男儿,身受此辱,实在是无地自容,惭愧而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学业未成而急于求成啊。”
对于别人的讥笑,苏秦选择了忍耐,他要重振精神,发奋读书。于是,他搬出所有的书籍,用心钻研。他每天研读至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就会伏在案上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却懊悔不已,痛骂自己没有用,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为了珍惜时间,苏秦还发明了防止打瞌睡的办法,那就是著名的“锥刺股(大腿)”。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猛然“痛醒”,保持苦读状态。他的大腿常常因此而鲜血淋淋,惨不忍睹。
就是在这样的磨砺中,苏秦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后来,他写出《揣》《摩》二篇。这时,他充满自信地说:“用这套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服许多国君了!”苏秦开始游说六国,终获器重,挂六国相印而声名显赫,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看完苏秦的经历,我们不得不感叹: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没有谁能一生不遭遇任何挫折,所以如何正确应对挫折至关重要。有些人在经历一次挫折后,就被击垮了,从而变得自暴自弃;而有些人在遇到挫折后,反而越挫越勇,更加奋发图强,最后成就一番功名,他们是人生的强者。
春秋末期,吴国(今江苏南部)和越国(今浙江北部)互相接壤,互相仇怨,经常打仗。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兵,越王勾践只剩下5000多士兵,被围困在会稽山。勾践对三军发布命令说:“凡是我的父老兄弟及国君的同姓同宗,有能帮我想办法打退吴国军队的人,我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随后派大夫文种到吴国求和,吴王夫差终于把军队撤走了。
为了报仇复国,勾践对本国的人民说:“我不知道我国的力量不足,去和大国结下冤仇,因此害得百姓们牺牲在荒郊野外,这是我的罪过啊,请让我改过。”于是,他埋葬了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慰问那些受伤的兵士,抚养那些幸存的人,安慰那些有丧事的人家,废除那些百姓不满意的规定。他还忍受了奇耻大辱,亲自去伺候吴王夫差,并派300个士人到吴国当差,他亲自在马前给夫差开道。骄横贪婪的吴王夫差信以为真,允许越国作为吴国的属国而存在。
为了报仇复国,勾践奋发图强,采取了富国强兵的种种措施,鼓励百姓生养儿女,减轻赋税劳役,制定一系列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对那些孤儿寡妇、生病的、穷苦的,由官府代养他们的儿女;对那些有名望有特长的人,国家在物质上给予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为国出力。勾践自己也亲自参加耕种,不是亲自种出来的粮食,勾践就不吃,不是他夫人织出来的布,勾践就不穿。10年之内,不向老百姓收税。因而,他受到全国百姓的爱戴,老百姓纷纷请求和吴国作战,复国雪耻。
勾践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说:“我不需要那单枪匹马的勇气,我要的是万众一心,同进同退。奋勇向前时想到国家的赏赐,畏缩后退时想到军令的刑罚;如果前进的时候不出力不听指挥,败退了却不知羞耻,这样就会受到应有的刑罚。”老百姓斗志昂扬,互相勉励,都说:“看看我们的国君,怎么能不为他去拼死杀敌?”于是,勾践指挥他决心为国报仇的人民,袭击了吴国,攻入吴都姑苏(现苏州市),他的“水师”又从海道进入淮河,断绝了吴军的归路。公元前473年,终于灭了吴国。
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经过10年努力,终于以弱胜强,实现了复国的夙愿。这个故事被后来人引为教训,并被作为题材编成各种戏剧(如《卧薪尝胆》《胆剑篇》等),在人民中间演唱、流传,给人民以巨大的教育力量。
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不要害怕,如果当时的我们并没有能力将自己拯救出苦海,那么就要学会忍耐。在这份忍耐中,我们要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着喷薄而出的那一天到来,而不是唉声叹气,从此放弃了拯救自己。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能够忍耐,静下心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以匡大志。因为懂得忍耐,木匠齐白石半路出家学画画,日日磨砺,成了一代国画宗师;李时珍30年修出了《本草纲目》;歌德58年写成《浮士德》。正因为懂得忍耐,他们才能不断积累力量,最终不但成就了个人,更为历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是忍耐成就了勇士,塑造了楷模。在忍耐中,万物会重新迸发生机;在忍耐中,个人会重新积蓄力量……忍耐其实是一种蛰伏中的等待,我们学会了这种等待,便能静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