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两旁的杨梅树被雨水洗得发亮,熟透的杨梅星星点点地红着。
阿福伸手要摘,阿太拦住了:“酸溜溜的,狗都不吃。”
阿福嬉笑,歪着脑袋:“狗不吃,我吃。”
大家哈哈大笑,笑声比雨声还要大。
粽叶长在深山涧旁,一丛丛,一簇簇,绿得晃眼。
阿太教江小年辨认什么样的叶子最好:“要选一尺长、手掌宽的,不要太老,也不要太嫩。老的包不住米,嫩的经不住煮。”
雷蒙挑选得非常认真,阿福在一旁玩水。
山雨渐急,打在粽叶上沙沙作响。
老老小小穿梭在叶丛中,手指在叶片间翻飞。
采摘粽叶是个手艺活——不能扯得太狠,伤了根茎;也不能太轻,采不下完整的叶子。要用手指捏住叶柄,顺势向下一掰,清脆一声,叶子就离了枝。
阿太的身影在雨雾中忽隐忽现,她的手指粗糙却灵巧,所到之处,一片片粽叶服帖地落入篓中。
阿太采叶时几乎不出声,只有雨打树叶声和踩在湿泥上的脚步声。
“雨天采出来的粽叶最好。”阿太忽然开口,声音混着雨声,有些模糊,“雨天的叶子有灵性,包出来的粽子能寄情思。”
阿福突然问:“妈妈,祖祖,为什么要包粽子?”
“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屈原投江,先民们包了米团投入江中喂鱼,怕江河百鱼吃掉他的身体。后来包粽子习俗代代相传,成了传统端午节。”江小年耐心解释。
好像在生活中教育孩子,比在学校里更能让孩子记住。
雨势渐大,山涧水声轰鸣。背篓渐渐满了,清香气一阵阵冒出来,混着雨水的味道,特别好闻。阿太直起腰,望望天:“够了,回去吧。”
下山路比上山更难,泥泞裹脚,一步一滑。
阿太却走得比江小年稳当,在这山里走了几十年,她熟悉每一处转弯,每一块石头。
回到家时,四个人浑身湿透。
阿太心里是欢喜的——今年的粽叶采得好,又宽又绿,堆了满满一篓。
阿福和雷蒙也是欢喜的,他们的粽子叶里面抓了两条石头鱼,用水泡在粽叶里,回来就放到了水缸。
傍晚雨停了,西天露出霞光来。洗干净的粽叶摊在院里晾着,一片片碧绿如玉。
九叔公家的炊烟升起,糯米香隐隐飘来——已经开始泡米准备包粽子了。
山雾又起,远处的山峦重新隐入白茫中。粽叶的清香经久不散,就像稻香村的炊烟一代又一代。